吁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叹
(1) (形声。从口,于声。本义: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义 [oh]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书·吕刑》
吁!惊也。——《说文》
王曰:“吁,来!…”——《史记·周本纪》
吁!是何言欤?——《法言·君子》。注:“吁!骇叹之声。”
(2)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见《书·尧典》);吁嗟(表示忧伤或有所感;表示赞美)
词性变化
动
(1) 叹息,叹气 [sigh]
香车辗尽关山日,弹罢琵琶只自吁。——《明珠记》
(2) 又如:吁唏(吁嘘。嘘唏,叹息);吁气(叹气);吁嗟(哀叹;叹息);吁嗟(慨叹);吁然(感叹的样子);吁叹(叹息;哀叹);吁嘻(感叹)
(3) 吐 [breathe out]。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嘘气与吸气;呼吸);吁呼(指吐气);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吁气(呼气,吐气)
云何吁矣。——《诗·周南·卷耳》
(4) 另见 yū;yù
常用词组
基本词义
◎ 吁 yū
〈象〉
(1) 吆喝牲口的声音
(2) 另见 xū;yù
基本词义
◎ 吁
动
(1) 呼天而告 [appeal;petition]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2) 又如:吁天(呼天而告);吁号(呼叫);呼吁(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3) 另见 xū;yū
常用词组
吁 國語辭典
表示驚嘆、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辭,驚語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褘而。」唐·韓愈〈進學解〉:「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嘆息。如:「長吁短嘆」。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宋·劉宰〈野犬行〉:「過者且勿嘆,聞者且莫吁。」
憂愁。《詩經·周南·卷耳》:「我僕痡矣,云何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