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叹
〈动〉
(1)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2) 同本义 [sigh]
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说文》
禽子再拜而叹。——《墨子·备梯》
戏而不叹。——《礼记·坊记》
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皆叹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默叹曰。——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婉贞微叹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叹借者之用。——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叹气嗐声(唉声叹气);叹恨(叹息抱恨);叹憾(叹息遗憾);叹笑(叹息讥笑);叹悔(叹息后悔);叹喟(叹息);叹嗟(叹息);叹想(叹息怀念);叹诧(叹息诧异);长叹;叹一口气
(4) 赞叹,赞美 [highly praise]
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亟叹其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叹重(赞叹敬重);叹奖(称赞奖励);叹嘻(赞叹);叹骇(赞叹骇异);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叹异(惊叹)
(6) 吟诵 [chant]
叹,吟也。——《说文》
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文选·卢谌·览古诗》
一唱而三叹。——《礼记·乐记》
(7) 又如:叹诵(吟诵)
常用词组
© 汉典
初中古诗词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