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liǎng

ㄌㄧㄤˇ

部首 一

部外 7

总笔画 8

简体 两

㒳 両 两 輛 匁 兩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5169

上下结构

1252343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gmhy

mlbo

aloo

10227

拼音 liǎng

注音 ㄌㄧㄤˇ

部首 一 部外 7总笔画 8

基本区 5169笔顺 12523434

通

兩 基本解释

● 兩

liǎng ㄌㄧㄤˇ


  1. 偶;並。《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
  2. 數詞。二。一般與量詞連用。如:兩天;兩兄弟。《詩•齊風•還》:“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3. 雙方。指相對的兩個方面。如:兩敗俱傷。《莊子•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4. 量詞。雙。用於鞋類。《詩•齊風•南山》:“葛履五兩。”
  5. 古代布匹兩丈為一端,兩端為一兩(舊亦音liang4)。《小爾雅•廣度》:“五尺謂之墨,倍墨謂之丈,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
  6. 重量單位。古制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制十錢一兩,十兩一斤。《説文•㒳部》:“兩,二十四銖為一兩。”
  7.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二十五人為兩。《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
  8. 古代作戰的一種陣名。《左傳•昭公元年》:“為五陳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
  9. 用同“倆”。巧。《樂府詩集•雜歌謡解四•邯鄲郭公歌》:“邯鄲郭公九十九,技兩漸盡入滕口。”

● 兩

liàng ㄌ〡ㄤˋ


  1. 量詞。計算車乘的單位。後作“輛”。《詩•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英语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德语 zwei,Unze (S)​,Tael ( alte chinesische Geldeinheit )​ (Zähl, Wirtsch)

法语 deux (unités)​,once,taël

【漢典】

兩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兩

兩 liǎng

量

(1) (會意。從一,兩平分。兩亦聲。本義:二十四銖爲一兩)

(2) 同本義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兩爲1斤。今市制摺合國際單位制0。05千克,十錢一兩,十兩一斤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說文》

衡權…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十六兩爲斤。…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漢書·律曆志上》

(3) 雙。用於鞋婁 [two]

一兩棕鞋八尺藤,廣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倫《憶原上人》

(4) 匹(長四丈)

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左傳·閔公二年》

(5) 通「輛」。車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車三百兩。——《書·牧誓·序》

之子于歸,百兩御之。——《詩·召南·鵲巢》

詞性變化


◎ 兩

兩 liǎng

[數]

(1) 二 [two]

參天兩地而倚數。——《易·說卦》

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周禮·天官·大宰》。注:「兩,猶耦也。」

兩小兒辯鬥。——《列子·湯問》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史記·陳涉世家》

途中兩狼。——《聊齋志異·狼三則》

兩軍人馬。——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兩騎來是誰。——唐· 白居易《賣炭翁》

又如:兩個人;兩扇門;兩夫妻;兩頭豬;兩沒(兩者一起死亡);兩肉(兩隻牛);兩替(兩批);兩考(官吏的兩次考績);兩榜(明清以會試(考進士)爲甲榜,鄉試(考舉人)爲乙榜,由舉人考中進士,叫兩榜進士,簡稱「兩榜」)

(2) 雙方;常用於相對的兩個方面或成對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三國志·魏志》

兩兒齊哭。——《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兩鬢蒼蒼。——唐· 白居易《賣炭翁》

又如:勢不兩立;兩敗俱傷;兩相情願;兩袒(袒露雙肩,女子兼適兩夫家);兩珥(指日、月兩旁的光暈);兩陣(亦兩陣。交戰的雙方所佈列的陣勢);兩握(指雙拳);兩視(同時看兩件事物);兩雄(兩者一起強大);兩儀(指天地);兩交婚(兩家的兒女相互娶嫁爲婚)

(3) 表示不定數,多與「一」或「三」前後連用,義爲少量 [some;a few]

兩三點雨山前。——宋· 辛棄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兩枝。——宋·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撥絃三兩聲。——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兩三(幾個。表示少量);兩言(三言兩語)

◎ 兩

兩 liǎng

副

(1) 同時兼具兩方面,雙方,兩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又如:兩兼(兼具兩方面);兩禮(雙方免禮);兩譽(誇獎雙方);兩讓(雙方各自責讓)

◎ 兩

兩 liǎng

動

(1) 等同;比並 [equal]

御下,兩馬,掉鞅。——《左傳》

又如:兩大(兩者並大);兩帝(兩個天子並立);兩當(兩者相當)

常用詞組


兩敗俱傷兩半兩邊兩邊倒兩便兩曹兩重兩次兩抵兩都兩個時候兩廣兩漢兩湖兩虎相鬥兩回事兩極兩極分化兩腳規兩節棍兩截門兩可兩口子兩立兩利兩碼事兩面兩面光兩面派兩面三刀兩面討好兩難兩旁兩棲動物兩訖兩清兩情兩願兩全兩全其美兩手空空兩頭兩下里兩下子兩廂兩小無猜兩性兩性動物兩袖清風兩眼發黑兩眼一抹黑兩姨兩姨親兩翼兩造兩着兒
【漢典】

兩 國語辭典

兩ㄌㄧㄤˇliǎng
名
  1. 量詞:➊ ​ 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兩等於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等於十六分之一臺斤。➋ ​ 計算車輛的單位。《書經·牧誓·序》:「戎車三百兩。」通「輛」。

  2. 數目字,表一對、一雙之意。如:「兩本書」、「兩姊妹」。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副
  1. 雙方、彼此。如:「兩敗俱傷」、「模棱兩可」。《三國志·卷一○·魏書·荀攸傳》:「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形
  1. 幾、若干,表約略之詞。如:「兩下子」、「過兩天再看看!」

【漢典】
【子集下】【入】 兩·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6

兩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入】 兩·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6

〔古文〕㒳【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𠀤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漢典】
【卷七】【㒳】

兩 《说文解字》

【卷七】【㒳】
《說文解字》

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良奬切

《說文解字注》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按兩者,㒳黃鍾之重,故从㒳也。从一㒳。會意。㒳,平分也。㒳,小徐作兩,誤,今正。也字今增。此說从㒳之意。㒳亦聲。良奬切。十部。

【漢典】

兩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liɑŋ˨˩˦ 唐代读音 liɑ̀ng liɑ̌ng日语读音 FUTATSU韩语罗马 LYANG现代韩语 량 양越南语 lưỡng

客家话 [客英字典] liong3 liong1 [陆丰腔] liong3 [梅县腔] liong1 liong3 [海陆腔] liong3 l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liong1 liong3 [东莞腔] liong3 [台湾四县腔] liong3 liong1 [宝安腔] liong3 | liong1粤语 loeng5潮州话 liang2 (líang) niên2/nion2(níeⁿ)

近代音 來母 江陽韻 上聲 兩小空;中古音 來母 漾韻 去聲 亮小韻 力讓切 三等 開口;來母 養韻 上聲 㒳小韻 良㢡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唐部 ;來母 唐部 ;王力系统:來母 陽部 ;來母 陽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兩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楷書 楷書 楷書
  「兩」 臣女大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29 「兩」 包2.111 「兩」 睡.秦130 「兩」 說文‧㒳部 「兩」 「两」 「兩」
  「兩」 欮簋西周早期集成3745 「兩」 包2.115          
  「兩」 㒼簋西周中期集成4195 「兩」 上(1).孔.13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㒳
両
两
輛
匁
兩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唡(liang3)
    2. 䠃(liang3)
    3. 䩫(liang3)
    4. 魎(liang3)
    5. 㒳(liang3)
    6. 两(liang3)
    7. 脼(liang3)
    8. 蜽(liang3)
    9. 㔝(liang3)
    10. 倆(liang3)
    11. 俩(liang3)
    12. 啢(liang3)
同部首
    1. 𠀦
    2. 𠀚
    3. 𠀳
    4. 𠀍
    5. 𠀲
    6. 𠀮
    7. 𠀒
    8. 𠀢
    9. 𠀐
    10. 𠀊
    11. 东
    12. 𠁐
同笔画
    1. 拝
    2. 鸢
    3. 矷
    4. 咜
    5. 𠂳
    6. 定
    7. 𠀮
    8. 岹
    9. 泅
    10. 饯
    11. 岡
    12. 瓪
小学古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 《绝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 《采莲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 《望洞庭》
初中古诗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三则·其二》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南北朝·郦道元 《三峡》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南北朝·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