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兀 wū
(1) ——“兀秃” wūtu:同“乌涂” wūtu。
基本词义
形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bald]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utterly ignorant]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dazed]。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词性变化
动
动摇,摇晃 [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still]。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代
(1) 这,那 [this;that]。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名]∶姓
(3) 另见 wū
常用词组
兀 國語辭典
高聳特立。唐·劉禹錫〈九華山歌〉:「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稜角。」
光禿。如:「兀鷹」。唐·杜牧〈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
尚、仍、還。《水滸傳·第九一回》:「黑旋風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顧砍殺。」
渾然無知的樣子。《文選·陸機·文賦》:「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安的樣子。如:「兀兀難安」。漢·傅毅〈舞賦〉:「兀動赴度,指顧應聲。」
動搖、飄蕩。《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未有棄親即異,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宋·蘇軾〈好事近·湖上雨晴時〉詞:「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
加在代詞前形成複詞。如:「兀那」、「兀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