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chuán

zhuàn

ㄔㄨㄢˊ

ㄓㄨㄢˋ

部首 亻

部外 11

总笔画 13

简体 传

传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50B3

左右结构

321251121412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wgjf

ojii

nfds

25243

拼音 chuán zhuàn

注音 ㄔㄨㄢˊ ㄓㄨㄢˋ

部首 亻 部外 11总笔画 13

基本区 50B3笔顺 3212511214124

通

傳 基本解释

● 傳

chuán ㄔㄨㄢˊ


  1. 轉(zhuǎn )授,遞:~遞。~輸。~戒。~統。言~身教。
  2. 推廣,散佈:宣~。流~。~名。~奇(➊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➋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➌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爲超乎尋常的故事)。

● 傳

zhuàn ㄓㄨㄢˋ


  1. 解說經義的文字:經~。《左~》。
  2. 記載某人一生事蹟的文字:小~。自~。紀~。~記。~略。樹碑立~。
  3. 以演述歷史和人物故事爲中心的文學作品:《水滸~》。
  4. 古代設於驛站的房舍,亦指驛站上所備的馬車:~舍(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英语 summon; propagate, transmit

德语 weitergeben, übermitteln (V)​,Biographie, Lebenslauf (S)

法语 biographie,livre classique,passer,transmettre,communiquer,enseigner,répandre,propager,contaminer

【漢典】

傳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傳

傳 chuán

〈動〉

(1) 傳遞;傳送 [transfer;deliver]

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上》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傳家(傳於後代子弟);傳衣(繼承衣鉢);傳首(傳送首級);傳運(傳遞運輸);傳演(傳遞演變)

(2) 傳授 [teach;impart to]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又如:傳度(傳授);傳派(傳授的流派);傳旨(傳授意旨);傳書(傳授書籍)

(3) 讓位;傳代 [abdicate]

不傳於賢而傳於子。——《孟子》

又如:傳位(傳授帝王權位);傳政(傳授政權)

(4) 留傳 [hand down]

功如丘山,名傳後時。——《鹽鐵論·非鞅》

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居第當傳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傳世(後傳到後世);傳燈(傳留佛法);傳祚(流傳後世);家傳祕方

(5) 充分或確切地表明;表達 [express]

傳神寫照。——《世說新語·巧藝》

又如:傳真(畫肖像)

(6) 召,叫來。發出命令叫人來 [summon]

老太太那裏傳晚飯了。——《紅樓夢》

又如:傳嘴(傳話);傳會(傳呼);傳答(傳達);傳證人

(7) 另見 zhuàn

常用詞組


傳幫帶傳播傳佈傳抄傳達傳達,傳達員傳代傳單傳導傳道傳遞傳動傳粉傳感傳告傳呼傳呼電話傳話傳喚傳教傳經傳令傳令兵傳名傳媒傳票傳奇傳情傳球傳染傳熱傳人傳人傳三過四傳神傳聲傳世傳授傳輸傳說傳說傳送傳頌傳誦傳統傳統詞類傳聞傳習傳寫傳心術傳訊傳言傳揚傳謠傳閱傳真傳種傳宗接代
 

基本詞義


◎ 傳

傳 zhuàn

〈名〉

(1) 驛站所備的車 [post-chaise;stagecoach]

晉侯以傳召 伯宗。——《左傳·成公五年》

周公旦從魯聞之,發急傳而問之。(急傳:特快的驛車)——《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非傳非遽(驛馬),載奇皮革,罪死不赦。——《韓非子·愛臣》

(2) 驛站;驛舍 [post]

昔者趙氏襲 衛,車舍人不休傳。——《戰國策·齊策五》

發人修道,繕理亭傳。——《後漢書·陳忠傳》

又如:傳車(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傳吏(驛舍的官吏);傳馬(驛站所用的馬);傳乘(驛站的車馬);傳宰(管理驛站的小官)

(3) 符信 [letter]

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周禮》

詐刻傳出關歸家。——《漢書·寧成傳》

(4) 傳記 [biography]

吾已作傳。——清· 袁枚《祭妹文》

善傳遊俠。——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爲五百人立傳。

又如:自傳;外傳;別傳;傳狀(傳記行狀);傳敘(人物傳記);傳誄(傳記和誄文)

(5)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爲中心的文學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

如:《水滸傳》;《兒女英雄傳》

(6) 註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藝經傳。——唐· 韓愈《師說》

又如:傳注(解釋經籍的文字);傳詁(解釋經籍的文字);傳疏(詮釋經義的文字);傳箋(謂《詩經》的註解)

詞性變化

◎ 傳

傳 zhuàn

〈動〉

(1) 作傳;記載 [write biography]

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 唐· 韓愈《送楊少尹序》

又如:前半部傳的是傅儀

(2) 另見 chuán

常用詞組


傳記傳略傳贊
【漢典】

傳 國語辭典

傳ㄔㄨㄢˊchuán
動
  1. 由一方交給另一方或由上代交給下代。如:「傳球」、「傳承」、「流傳」。《墨子·所染》:「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2. 教授。如:「傳授」、「傳藝」、「傳道」。《西遊記·第二回》:「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

  3. 轉交、遞送。如:「傳球」、「傳話」。

  4. 下令叫喚。叫、命令人來。如:「傳人」、「傳喚」。

  5. 輾轉流布。如:「傳染」、「宣傳」、「傳播」。

  6. 表達、表現。如:「傳神」、「眉目傳情」。

  7. 接導。如:「傳電」、「傳熱」。

傳ㄓㄨㄢˋzhuàn
名
  1. 驛站。《戰國策·齊策五》:「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後漢書·卷四六·陳忠傳》:「發人修道,繕理亭傳。」

  2. 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如:《左傳》、《公羊傳》。

  3. 記載某人一生事跡的文字。如:「小傳」、「自傳」。

【漢典】
【子集中】【人】 傳·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11

傳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傳·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11

【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𠀤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

又丁戀反。

又【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

又【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

又【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

又【說文】遽也,驛遞曰傳。【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

又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又關傳。【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前漢·文帝紀》【註】張晏曰: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後漢·𨻰蕃傳】投傳而去。【註】符也。丁戀切。【釋名】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爲信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柱戀切,音瑑。訓也。賢人之書曰傳。

又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釋名】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又續也。【孟子】傳食於諸侯。

又叶重倫切,音𨻰。【前漢·敘傳】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按諸字書傳本有直攣、知戀、直戀三切,《廣韻》分析極細,《正韻》因之。然歷考經史註疏,驛傳之傳,平、去二音可以互讀,至傳道、傳聞、傳授之傳,乃一定之平聲,紀載之傳,一定之去聲。此音之分動靜,不可易者也。《正字通》專闢動靜字音之說,每於此等處,爲渾同之說以亂之,此斷斷不可从者。

又按《廣韻》二仙,傳,直攣切,音椽,又持戀,丁戀二切。三十三線,傳,直戀切,卽持戀切。知戀切,卽丁戀切。丁戀切蓋用交互門法,不如用音和知戀切爲安也。

 

【漢典】
【卷八】【人】

傳 《说文解字》

【卷八】【人】
《說文解字》

遽也。从人專聲。直戀切

《說文解字注》

(傳)遽也。辵部曰:遽,傳也。與此爲互訓,此二篆之本義也。周禮行夫:掌邦國傳遽。注云:傳遽,若今時乗傳騎驛而使者也。玉藻:士曰傳遽之臣。注云:傳遽,以車馬給使者也。左傳、國語皆曰:以傳召伯宗。注皆云:傳,驛也。漢有置傳、馳傳、乗傳之不同。按傳者,如今之驛馬。驛必有舍,故曰傳舍。又文書亦謂之傳。司關注云:傳如今移過所文書是也。引伸傳遽之義。則凡展轉引伸之偁皆曰傳,而傳注、流傳皆是也。後儒分別爲知戀、直戀、直攣三切,實一語之轉。从人專聲。直戀切。十四部。按廣韵:傳注直戀切,郵馬知戀切。

【漢典】

傳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ʂʰuan˧˥; tʂuan˥˧ 唐代读音 djhiuɛ̀n日语读音 TSUTAERU韩语罗马 CEN现代韩语 전越南语 truyền

客家话 [沙头角腔] con2 [台湾四县腔] con2 con5 [海陆腔] chon2 chon6 [客语拼音字汇] con2 con4 [梅县腔] chon2 chon5 [宝安腔] con2 | con3 [陆丰腔] chon3 [客英字典] chon2 chon5 [东莞腔] zon3 con3 [梅县腔] con2粤语 cyun4 zyun6潮州话 〖tuang5(thûang)[潮州]tuêng5〗 〖deng7 [揭阳、潮阳]duang7〗

近代音 穿母 先天韻 平聲陽 船小空;照母 先天韻 去聲 傳小空;中古音 澄母 仙韻 平聲 椽小韻 直攣切 三等 合口;澄母 線韻 去聲 傳小韻 直戀切 三等 合口;知母 線韻 去聲 囀小韻 知戀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寒部 ;定母 寒部 ;王力系统:定母 元部 ;定母 元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傳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楷書 楷書 楷書
「傳」 佚728合8383 「傳」 傳作父戊尊西周早期集成5925 「傳」 包2.120 「傳」 睡.語8 「傳」 說文‧人部 「傳」 「传」 「傳」
  「」 傳尊西周早期集成5864            
  「傳」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传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歂(chuan2)
    2. 椽(chuan2)
    3. 輲(chuan2)
    4. 舩(chuan2)
    5. 船(chuan2)
    6. 椯(chuan2)
    7. 膞(chuan2)
    8. 㯌(chuan2)
    9. 舡(chuan2)
    10. 遄(chuan2)
    11. 传(chuan2)
    12. 㼷(chuan2)
    13. 䤄(zhuan4)
    14. 賺(zhuan4)
    15. 籑(zhuan4)
    16. 䚈(zhuan4)
    17. 篹(zhuan4)
    18. 転(zhuan4)
    19. 僝(zhuan4)
    20. 饌(zhuan4)
    21. 撰(zhuan4)
    22. 僎(zhuan4)
    23. 簨(zhuan4)
    24. 蒃(zhuan4)
同部首
    1. 𠋠
    2. 𠈍
    3. 𠊀
    4. 𠏶
    5. 𠍁
    6. 𠌛
    7. 𠉤
    8. 傆
    9. 佬
    10. 伮
    11. 儘
    12. 僪
同笔画
    1. 艅
    2. 綉
    3. 𠔨
    4. 筦
    5. 碌
    6. 㙚
    7. 毸
    8. 䇿
    9. 獅
    10. 訾
    11. 嗛
    12. 碊
小学古诗词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中古诗词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 《逢入京使》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南北朝·郦道元 《三峡》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汉·司马迁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军细柳》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