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tiàn

ㄊㄧㄢˋ

部首 一

部外 5

总笔画 6

䑙 𠀬 𦧖 舑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扩展A U+3401

单体结构

12534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glwi

mow

ajod

10604

拼音 tiàn

注音 ㄊㄧㄢˋ

部首 一 部外 5总笔画 6

扩展A 3401笔顺 125341

㐁 基本解释

● 㐁

tiàn ㄊㄧㄢˋ


  1. 舔。《説文•𧮫部》:“㐁,舌皃。”《六書正譌•㮇韻》:“㐁,以舌鉤取也。”
  2. 席子。《廣雅•釋器》:“㐁,席也。”
  3. 竹子的青皮。《説文•𧮫部》:“㐁,一曰竹上皮。”
  4. 无光。《集韻•栝韻》:“㐁,無光也。”

英语 to lick; to taste, a mat, bamboo bark

【漢典】
【子集上】【一】 㐁·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5

㐁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 㐁·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5

〔古文〕𠀬【集韻】他點切,音忝。以舌鉤取也。【說文】舌貌。从谷省,象形。【精薀】㐁以舌在口外,露舌耑舐物。人有持短長術,以言鉤人者,孟子斥爲穿窬。

又【玉篇】【唐韻】【集韻】𠀤他念切,添去聲。義同。〇按㐁字,今通作餂。

【漢典】
【卷三】【𧮫】

㐁 《说文解字》

【卷三】【𧮫】
《說文解字》

舌皃。从𧮫省。象形。𠀬,古文㐁。讀若三年導服之導。一曰竹上皮。讀若沾。一曰讀若誓。弼字从此。他念切文三 重三

《說文解字注》

(㐁)舌皃。魯靈光殿賦:𤣥熊䑙舕以齗齗。善曰:䑙舕,吐舌皃。吐玷、吐暫二切。按䑙葢卽㐁之俗也。从𧮫省。象形。象形者,謂𠮛象吐舌也。从𧮫省者,謂∧也。舌出於𧮫外,故內𧮫外舌。他念切。七部。


(𠀬)古文㐁。讀若三年導服之導。士虞禮注曰:古文禫或爲導。檀弓、喪大記注皆曰:禫或作道。是今文禮作禫,古文禮作導。鄭从今文,故見古文於注。許从古文,故此及木、穴部皆云三年導服,而示部無禫。今有者後人增也。導服者,導凶之吉也。棪、𥥍、㐁讀若導服,皆七、八部與三部合韵之理。不於上文㐁下言之者,以舌皃之讀别下文竹上皮之讀,使人易了也。不云讀若導而云三年導服之導者,三年導服之導古語葢讀如澹,故今文變爲禫字,是其音不與凡導同也。○𥥍,深也。一曰竈突。从穴从火从求省。式鍼切。一曰竹上皮此别一義。竹上靑皮,顧命、禮器、聘義皆謂之筍。筍、筠古今字。讀若沾。沾古之添字。他兼切。一曰讀若誓讀沾又讀誓。此七八部與十五部合韵之理。弼字从此。謂弼字从𠀬爲聲也。弜部作𢐀。然則从㐁者小篆,从𠀬作𢐀者古文也。

【漢典】

㐁 字源字形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异体字
䑙
𠀬
𦧖
舑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瑱(tian4)
    2. 㧱(tian4)
    3. 㮇(tian4)
    4. 舚(tian4)
    5. 菾(tian4)
    6. 琠(tian4)
    7. 㶺(tian4)
    8. 掭(tian4)
同部首
    1. 𠀒
    2. 𠁊
    3. 丗
    4. 𠁛
    5. 𠀍
    6. 且
    7. 两
    8. 𠀚
    9. 兩
    10. 𠁍
    11. 丐
    12. 𠀯
同笔画
    1. 戏
    2. 巩
    3. 㞬
    4. 囝
    5. 𠖴
    6. 共
    7. 扩
    8. 字
    9. 㘟
    10. 𠄣
    11. 囡
    12. 汜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