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wén

ㄨㄣˊ

部首 耳

部外 8

总笔画 14

简体 闻

䎹 䎽 闻 𥹢 𦔴 𦔵 𦕁 𦕌 𦖞 𦖫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805E

上包围结构

2511251112211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ubd

ansj

xdce

77401

拼音 wén

注音 ㄨㄣˊ

部首 耳 部外 8总笔画 14

基本区 805E笔顺 25112511122111

通

聞 基本解释

● 聞

wén ㄨㄣˊ


  1. 聽見:~診。~聽。~訊。博~強記。~過則喜。~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2.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傳~。見~。
  3. 出名,有名望:~人。~達。
  4. 名聲:令~(好名聲)。醜~。
  5. 用鼻子嗅氣味:你~~這是什麼味兒?
  6. 姓。

英语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德语 riechen, hören (V)​,Wen (Eig, Fam)

法语 entendre,sentir (une odeur)​,information

【漢典】

聞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聞

聞 wén

〈動〉

(1) (形聲。从耳,門聲。本義:聽到)

(2) 同本義 [hear]

聞,知聲也。——《說文》

聞耳之聰也。——《墨子經上》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聞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聞漢軍四面皆 楚歌。——《史記·項羽本紀》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後漢書·列女傳》

聞屏障中。——《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聞聲不食(聽到動物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聞所不聞(聽到從未聽過的事情。也說「聞所未聞」);聞風響應(聽到風聲,便起而響應);聞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關的事來掩飾自己的實情);聞雞起舞(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夜半聞荒雞鳴,乃與琨起身舞劍。後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起)

(3) 聽說;知道 [be told;know]

聞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聞道也。——唐· 韓愈《師說》

聞道有先後。

不可得聞。——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又如:聞問(通音訊,獲得音訊);聞道(聞知領會道理);聞說(聽說);聞得(聽說);聞知(聽說;知道)

(4) 接受 [accept]。

如:聞教(受教;領教);聞命(接受命令或教導);聞令(接受教誨)

(5) 傳佈,傳揚 [propagate]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王維《老將行》

又如:聞誦(傳佈與稱道)

(6) 報告上級[report]。

如:聞達(向皇帝報告);聞問(通消息)

(7)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

如:聞早(趁早,趕早)

(8) 聞名,出名 [well-known]

名聞天下。——《史記·魏公子列傳》

聞於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以義聞於東南。——明· 高啓《書博雞者事》

(9) 嗅;嗅到 [smell]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孔子家語·六本》

羅襦襟解,微聞薌澤。——《史記·滑稽列傳》

又如:自不可聞

(10) 通「問」。詢問;問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喪牛之兇,終莫之聞也。——《易·旅象》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詩·王風·葛藟》

羣公先正,則不我聞。——《詩·大雅·雲漢》

詞性變化

◎ 聞

聞 wén

〈名〉

(1) 知識;見聞 [knowledge]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莊子·秋水》

博聞強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如:聞見(見聞)

(2) 傳聞,聽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聞之若此。——《呂氏春秋·慎行論》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新聞;趣聞;要聞;舊聞;奇聞;見聞

(3) 聲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聞令望。——《詩·大雅·卷阿》

前時之聞。——宋· 王安石《傷仲永》

草野之無聞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聞達;聞譽之施(指身受美名);穢聞(醜惡的名聲)

常用詞組


聞達聞風而動聞風喪膽聞過則喜聞名聞所未聞聞悉聞訊聞一知十
【漢典】

聞 國語辭典

聞ㄨㄣˊwén
動
  1. 聽到。如:「百聞不如一見」。《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 傳達、傳布。《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呂氏春秋·審應覽·重言》:「與仲父謀伐莒,謀未發而聞其國。」

  3. 著稱。《隋書·卷七七·隱逸傳·李士謙傳》:「髫齓喪父,事母以孝聞。」唐·李白〈贈孟浩然〉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4.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名
  1. 知識。如:「見聞廣博」、「孤陋寡聞」。《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贊曰》:「此數公者,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聞。」

  2. 音訊、消息。如:「新聞」、「趣聞」。《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上》:「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

  3. 姓。宋代有聞見。

聞ㄨㄣˋwèn
名
  1. 名譽、名望。明·張自烈《正字通·耳部》:「聞,聲譽曰聞。」《書經·微子之歌》:「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唐·韓愈〈原毀〉:「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形
  1. 著名的、有名望的。如:「聞人」。

【漢典】
【未集中】【耳】 聞·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聞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 聞·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古文〕𦕁䎽䎹𦖫𥹢【唐韻】【集韻】𠀤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𧲂,見則天下大風。

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𠀤音問。【韻會】聲所至也。【詩·小雅】聲聞于天。【書·呂𠛬】𠛬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又【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又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又【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漢典】
【卷十二】【耳】

聞 《说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知聞也。从耳門聲。䎽,古文从昏。無分切

《說文解字注》

(聞)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爲令聞廣譽。从耳門聲。無分切。十二部。


(䎽)古文从昏。昏聲。

【漢典】

聞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wən˧˥ 唐代读音 *miən日语读音 KIKU KIKOERU KIKOE韩语罗马 MWUN现代韩语 문

客家话 [东莞腔] mun2 [沙头角腔] wun2 [宝安腔] wun2 [台湾四县腔] wun2 (mun2) wun5 [梅县腔] wun2 [海陆腔] wun2 (mun2) wun5 [客英字典] vun2 [陆丰腔] wun3 [客语拼音字汇] vun2粤语 man4 man6

近代音 微母 真文韻 平聲陽 文小空;中古音 微母 文韻 平聲 文小韻 無分切 三等 合口;微母 問韻 去聲 問小韻 亡運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痕部 ;明母 痕部 ;王力系统:明母 文部 ;明母 文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聞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聞」 前7.31.2合1075 「聞」 大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7 「䎽」 望1.1 「䎽」 說文古文 「聞」 睡.語5 「聞」 「闻」 「聞」
「聞」 餘9.3合19174 「聞」 利簋西周早期集成4131 「䎽」 包2.157 「聞」 說文‧耳部        
「聞」 乙6273合10936 「聞」 徐王子同鐘春秋晚期集成182 「䎽」 望1.107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䎹
䎽
闻
𥹢
𦔴
𦔵
𦕁
𦕌
𦖞
𦖫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㑮(wen2)
    2. 閺(wen2)
    3. 駇(wen2)
    4. 䰚(wen2)
    5. 鳼(wen2)
    6. 䎽(wen2)
    7. 䎹(wen2)
    8. 魰(wen2)
    9. 炆(wen2)
    10. 㐎(wen2)
    11. 蚉(wen2)
    12. 蚊(wen2)
同部首
    1. 聐
    2. 䎺
    3. 耴
    4. 聟
    5. 耿
    6. 䎳
    7. 聚
    8. 聛
    9. 聙
    10. 聖
    11. 聪
    12. 聘
同笔画
    1. 塸
    2. 㮬
    3. 酲
    4. 彆
    5. 嘆
    6. 㸢
    7. 㱯
    8. 勱
    9. 慽
    10. 鄧
    11. 㮨
    12. 暢
小学古诗词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 《采莲曲》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中古诗词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南北朝·佚名 《木兰诗 / 木兰辞》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