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huī

ㄏㄨㄟ

部首 巾

部外 11

总笔画 14

㫎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5E51

左中右结构

3322521252313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tmtt

houbk

oilm

28240

拼音 huī

注音 ㄏㄨㄟ

部首 巾 部外 11总笔画 14

基本区 5E51笔顺 33225212523134

幑 基本解释

● 幑

huī ㄏㄨㄟˉ


  1. 同“徽”。标志;符号。《説文•巾部》:“幑,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
  2. 旗帜。《玉篇•巾部》:“幑,幡也。”
【漢典】
【寅集中】【巾】 幑·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幑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 幑·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𠀤音揮。【廣雅】幡也。

又【說文】幟也,以絳幑帛,著於背。【韻會】若今救火衣。

又通作徽。【左傳·昭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註】徽,識也。【疏】徽識,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其上,被之於背。【釋文】識,本又作幟。【前漢·王莽傳】殊徽幟。【註】徽幟,通謂旌旗之屬也。

【漢典】
【卷七】【巾】

幑 《说文解字》

【卷七】【巾】
《說文解字》

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从巾,微省聲。《春秋傳》曰:“揚幑者公徒。”許歸切

《說文解字注》

(幑)幑識也。三字一句。各本刪幑字,識作幟,今正。㠯絳帛。句。箸於背。各本絳下衍幑字,誤移識上之幑於此也,今刪。六月詩:識文鳥章。鄭箋:識,幑識也。將帥以下衣皆箸焉。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鄭注:屬謂幑識也。大傳謂之幑號。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皆其舊象。司常又曰: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矦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帥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𣄚,斿車載旌,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鄭云:幑識、旌旗之細也。士喪禮:爲銘各以其物,以緇長半幅。赬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於末。此葢其制也。大閱禮象而爲之,兵凶事,若有死事者,則以相別也。左傳曰:揚幑者公徒也。杜注曰:幑,幑識也。大傳曰:殊幑號。鄭曰:幑號,旗之名也。覲禮曰: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賈公彦云:此旂,鄭雖不解。鄭注夏官:仲夏辨號名。此表朝位之旂,與銘旌及在軍幑識同,皆以尺易仭小而爲之也。按古朝覲軍禮皆有幑識。而幑各書作徽,容是叚借。識各書作幟,則是俗字。唐初釋玄應曰:幟與識本無二音。若毛詩作織,則亦叚借字也。許書及杜注皆幑識也三字爲句。淺者皆刪去一字不完。以絳帛者,用絳帛爲之。周禮:九旗之帛皆用絳。則其細亦皆用絳可知也。箸於背者,專謂軍禮象銘旌而爲之者,下文云若今救火衣。鄭注周禮云: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皆其舊象。葢此等皆箸於背以爲表識也。衣部卒下曰:衣有題識者。卽鄭所云亭長箸絳衣也。从巾,微省聲。許歸切。十五部。春秋傳曰:掦幑者公徒。昭公二十一年左傳文。按曰揚則旌旗而非箸背者。若今救火衣然也。此與箸於背相屬。

【漢典】

幑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xuei˥ 日语读音 MEJIRUSHINONUNO HATA

近代音 中古音 曉母 微韻 平聲 揮小韻 許歸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曉母 灰部 ;王力系统:曉母 微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幑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幑」 說文‧巾部「幑」
說文小篆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异体字
㫎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豗(hui1)
    2. 拻(hui1)
    3. 禈(hui1)
    4. 暉(hui1)
    5. 煇(hui1)
    6. 洃(hui1)
    7. 輝(hui1)
    8. 䧦(hui1)
    9. 徽(hui1)
    10. 灰(hui1)
    11. 翬(hui1)
    12. 珲(hui1)
同部首
    1. 㠸
    2. 帲
    3. 帠
    4. 㡛
    5. 㠴
    6. 㡒
    7. 帆
    8. 巾
    9. 㠳
    10. 幇
    11. 幘
    12. 帤
同笔画
    1. 褈
    2. 䩝
    3. 僚
    4. 勭
    5. 箬
    6. 雒
    7. 鲚
    8. 慐
    9. 鲒
    10. 槔
    11. 䍶
    12. 谰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