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guó

ㄍㄨㄛˊ

部首 囗

部外 8

总笔画 11

简体 国

䆐 囗 囯 囶 囻 国 圀 或 𠰧 𡆻 𡆿 𡇅 𡇎 𡇏 𡇕 𡈑 𢦾 𢧌 𤦂 𤦒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570B

全包围结构

2512511534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lakg

wirm

jdja

60153

拼音 guó

注音 ㄍㄨㄛˊ

部首 囗 部外 8总笔画 11

基本区 570B笔顺 25125115341

通

國 基本解释

● 國

guó ㄍㄨㄛˊ


  1. 國家。如:國內;保家衛國。《詩•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2. 都城;城邑。《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3. 地方;地域。《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4. 建國;建都。《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
  5. 古代王、侯的封地。《易•師》:“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6. 指本朝的。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
  7. 中國的。如:國產;國術;國畫。
  8. 代表國家的。如:國旗;國徽;國宴;國歌;國花。
  9. 在某方面為全國最突出的。如:國手;國色;國工。

英语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德语 Land (S)

法语 pays,royaume,Etat

【漢典】

國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國

囯 guó

名

(1) (會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本義:邦國)

(2) 周代,天子統治的是“天下”,略等於現在說的“全國” [state]

國,邦也。——《說文》

以佐王治邦國。——《周禮·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國。”

方千里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周禮·大司馬》。注:“國謂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丘也聞有國有邦者。——《論語·季氏》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莊公十年》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又如:齊國;晉國;鄭國

(3) 國都,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capital]

國中九經九緯。——《考工記·匠人》。注:“城內也。”

三曰國禁。——《周禮·士師》。注:“城中也。”

在國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謂都邑也。”

土國地漕。——《詩·邶風·擊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又如:國中(王城之內;國內);國人(國都中的人);國遷(國都遷徙);國陰(都城北郊);國郊(國都周圍地名);國禁(古代國都中的禁令);國邑(城邑);國刑(城中施行的刑罰)

(4) 國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國。——《詩·魏風·園有桃》

國無有殘。——《詩·大雅·民勞》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 宋·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爲國奮鬥。——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序》

又如:國紀(舊指國家禮制與法令);國帑(國庫中的錢幣);國祿(國家的俸祿);國課(國稅;國家稅收);國器(可主持國政的人才)

(5)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漢王之國,良送至 褒中。——《史記·留侯之家》

孟嘗君就國於 薛。——《戰國策·齊策》

又如:國租(封地的田賦)

(6) 帝王 [emperor's]。

如:國孝(爲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喪);國丈(帝王的岳父);國太(帝王之母的俗稱);國姻(帝王的姻親)

(7) 部落 [tribe]

[韓]凡七十八國。 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後漢書》

(8) 地方 [place]

荊州北據 漢沔,利盡南海,東連 吳會,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國。—— 晉·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詩·魏風·碩鼠》

(9) 家鄉 [hometown]

[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晉書》

(10) 姓

常用词组


國寶國賓國柄國步國步艱難國策國產國恥國粹國典國都國度國法國防國歌國格國故國號國花國畫國徽國會國魂國貨國籍國技國際國際歌國計民生國家國交國腳國界國境國舅國君國庫國力國立國門國民國民經濟國民收入國民政府國難國內國戚國旗國情國慶國喪國色國色天香國殤國士無雙國勢國事國是國手國泰民安國體國土國王國威國文國務國務卿國務院國宴國音國營國有國語國運國賊國債國子監
【漢典】

國 國語辭典

國ㄍㄨㄛˊguó
名
  1. 古代稱諸侯或君王的封地為「國」。如:「魯國」、「齊國」。《易經·師卦·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唐·柳宗元〈封建論〉:「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2.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團體。如:「中國」、「美國」。

  3. 城市。《孟子·離婁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4. 地方。如:「水鄉澤國」。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5.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國佐。

形
  1. 代表國家的。如:「國旗」、「國歌」。

  2. 本國的。如:「國人」、「國土」、「愛用國貨」。

【漢典】
【丑集上】【囗】 國·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8

國 《康熙字典》

【丑集上】【囗】 國·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8

〔古文〕囗囶圀𢧌䆐【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𠀤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

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漢·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又】遠處絕國。

又兩國相距曰敵國。【孟子】敵國不相征也。

又外國來附者曰屬國。【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位,不過典屬國。【註】典,掌也。卽掌屬國之事者。

又城郭國,行國。【宋程大昌備北邊對】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築城爲守者,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爲國也。

又姓。【姓苑】太公之後。齊有國氏,世爲上卿,宋有國卿。

【漢典】
【卷六】【囗】

國 《说文解字》

【卷六】【囗】
《說文解字》

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說文解字注》

(國)邦也。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漢典】

國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kuo˧˥ 唐代读音 *guək日语读音 KUNI韩语罗马 KWUK现代韩语 국越南语 quốc

客家话 [梅县腔] gwet7 [海陆腔] kwet7 [客英字典] kwet7 gok7 [宝安腔] get7 gok7 [客语拼音字汇] ged5 gued5 [陆丰腔] kuet7 [沙头角腔] giet7 gok7 [台湾四县腔] kwet7粤语 gwok3

近代音 見母 齊微韻 入聲作上聲 國小空;中古音 見母 德韻 入聲 國小韻 古或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德部 ;王力系统:見母 職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國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或」保卣西周早期集成5415 「國」曾174   「國」說文‧囗部 「國」老子甲46 「國」 「国」 「國」
  「國」彔戈冬卣西周中期集成5420 「國」新甲3.285     「國」史晨碑      
  「國」宗婦昔甹兄女鼎春秋早期集成2684 「」帛乙4.21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䆐
囗
囯
囶
囻
国
圀
或
𠰧
𡆻
𡆿
𡇅
𡇎
𡇏
𡇕
𡈑
𢦾
𢧌
𤦂
𤦒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国(guo2)
    2. 簂(guo2)
    3. 䆐(guo2)
    4. 䤋(guo2)
    5. 敋(guo2)
    6. 㶁(guo2)
    7. 帼(guo2)
    8. 馘(guo2)
    9. 慖(guo2)
    10. 掴(guo2)
    11. 囻(guo2)
    12. 虢(guo2)
同部首
    1. 㘣
    2. 囱
    3. 囬
    4. 团
    5. 圜
    6. 囡
    7. 囧
    8. 囿
    9. 㘥
    10. 㘝
    11. 圗
    12. 圃
同笔画
    1. 屛
    2. 酜
    3. 㷁
    4. 㖟
    5. 蚵
    6. 菏
    7. 覔
    8. 硟
    9. 秸
    10. 逬
    11. 訦
    12. 淪
小学古诗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先秦·《孟子·告子》 《学弈》
初中古诗词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 《泊秦淮》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唐·王维 《使至塞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唐·李白 《渡荆门送别》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