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春秋时代的主要特点

顾德融、朱顺龙

作者简介:顾德融,1935年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60年至198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为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为无锡江南大学副教授。2000年为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教授。先后发表《中国古代人殉人牲者身份探析》、《我国古代的人殉和殉节》、《蠡湖和范蠡、西施》等论文三十多篇。朱顺龙,1964年生,上海人。1981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胡厚宣、杨宽等先生,学习甲骨学和先秦史,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复旦大学文博学系。已发表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物学等领域的论文几十篇,合作专著《春秋史》一部。现在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复旦大学中日书道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专著《陶瓷与中国文化》、《晋唐宋元书画珍品选》、《三峡考古丛书之一》等多种。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大转变的时期,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但究竟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性质是什么?上层建筑起了哪些变化?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形成等问题,各人看法分歧很大。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春秋时代有以下主要特点,也是我们贯串全书的基本看法:
 
(一) 春秋时代已进入铁器时代
 
80年代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战国时期中国才进入铁器时代,但80年代以来铁器不断有新的发现,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
 
由于进入了铁器时代,春秋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农业中因铁、铜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垦荒和水利事业的进步。手工业因铁器工具的应用,出现了线刻、金银错等许多新的工艺。商业的发展,表现为春秋后期金属货币的广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春秋时代的经济,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
 
(二) 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
 
由于周天子东迁后王权的衰落,春秋时代由统一走向分裂,出现了各国诸侯竞相争霸的局面。先由郑庄公葛之战大败周桓王,突破了周天子的权威,一度形成郑独强的形势。接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继齐之后晋文公城濮之战胜楚,形成了晋国的霸业,自此晋楚开始了争夺,到楚庄王胜晋,成为第三个霸主。晋灭狄后国势恢复,晋楚于是长期相持,最终出现中原维持暂时和平的局面。随着北方政局的缓和,南方吴、越进行混战,并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代至此结束。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的长期争霸,到后期由南、北争霸变为南方吴、越争霸,这种历史重心的转移,正是春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春秋时代是宗族公社瓦解时期
 
中国是否经过奴隶社会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西方希腊、罗马不完全一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所谓“井田制”就是贵族统治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公社,农业中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主要是公社成员,而不是奴隶,同样在手工业中也存在类似的公社组织。虽然西周、春秋时代奴隶的数量相当多,但占主要地位的却是从事家内事务,以“臣妾”为代表的家内奴隶。宗法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公社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关系也跟着变化,井田制形式的宗族公社到春秋时代开始瓦解,出现了国家剥削小自耕农、地主剥削佃农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由东方式的宗族公社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四)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开始形成
 
西周瓦解后,周天子的地位日益衰落,原来多数在边疆的“戎”、“狄”、“蛮”、“夷”等族纷纷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华夏族长期杂处、互相交流,使各族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逐渐接近,本来以牧业为主的戎狄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定居建家、建国,再加上相互通婚,民族之间的差别渐渐缩小,最后走上融合的道路。在春秋前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霸,但后来属蛮夷的楚国日益强大,与中原属华夏的晋国互分天下,长期相持,至春秋后期蛮夷之国吴(吴虽姬姓,实属荆蛮)、越又先后称霸,说明华夏和蛮夷之间已难于区别。在民族经济、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至春秋结束时,华夏族和“四裔”之间的融合在中原已经基本完成,中华民族已开始形成。
 
(五) 春秋时代是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
 
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族和世官制,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步衰落,到战国时世族、世官制最终被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所代替。各国地方行政组织逐步由采邑制转变为县、郡制。春秋各国的刑法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有些国家公布了成文法,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从此法律公之于众。
 
由于春秋时战争频繁,导致军事体制包括军队组织、作战兵种、武器装备、军赋征收等制度都比以往完备。在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军事理论有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六) 春秋时代是各阶级、阶层剧烈斗争和重新组合的时期
 
由于春秋时代是从宗族公社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出现了剧烈的斗争,奴隶纷纷逃亡,手工业者先后起义,“国人”不断暴动,在阶级斗争的催动下,原来西周宝塔式的统治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逐层崩塌。各国政权在不断的内部斗争中陆续更迭,晋、齐、鲁、宋、郑等国自下而上执政,秦、楚、吴、越等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新旧贵族之间不断争斗和兼并,为封建的新政权的出现开辟了道路。西周时期建立在统治宗族公社基础上,内部又有严密宗族关系的世袭宗族贵族,到春秋时代因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渐分化,出现了新的以私有土地制为基础的封建地主,他们逐步控制了各国政权,形成新的封建贵族。春秋晚期因私学的兴起,士阶层渐由“武士”开始向“文士”转变,“士”的力量不断扩大,为战国时各国君主依靠“士”的新阶层逐步建立集权的封建官僚机构奠定了社会基础。随着宗族公社的瓦解,原来的庶人,即公社农民,转变为封建社会的自耕农或佃农,原来的官府工商业者也变为私人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的上层上升为统治阶级,成为封建社会的地主、大商人和手工业主。奴隶阶级到春秋时代也有分化,少部分奴隶得到解放变为平民,但大部分仍是封建官府和地主、商人的奴隶。
 
(七) 春秋时代是思想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
 
西周时某些士大夫开始突破原始宗教的迷信思想——天道观的绝对统治,形成了人本主义的思想。至春秋时,又有一批士人进一步发挥人本主义思想,明确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始宗教的迷信禁忌。春秋后期更出现了提倡人道主义的“仁”为本的孔子和主张“道”为万物之源的老子,他们系统的哲理开启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先河。
 
春秋时代的文化各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纪年体史著《春秋》;诗歌更向民间和地区性伸展,形成了十五“国风”;音乐产生了新乐和乐人,以及孔子的音乐理论;工艺美术也突破旧礼制的束缚,向更实用、更精美的方向迈进;器械制造、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
 
(八) 春秋时代是风俗礼仪大变迁的时期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礼仪制度被打破,“吉、凶、宾、军、嘉”五礼均已起了巨大变化,原来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被颠倒,下级僭越上级礼制的情况普遍发生。
 
由于春秋各国间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活动,以及各国内部激烈的斗争,使得诸侯大夫间的聘礼、会盟、校阅、通婚等宾、军、嘉等礼仪进一步发展。
 
因为社会的大动荡,华夏和夷狄间的民族斗争和融合,加之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诸原因,使春秋时代出现了人们既仍普信原始宗教礼仪,部分士人又怀疑和反对巫术迷信;婚姻习俗既自由混乱,又提倡妇女遵守贞节;丧仪制度既不相统一,又逐渐创新趋同;人殉制既普遍继续,又开始动摇等一系列互相矛盾交错的社会情况。
 
春秋时代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风俗习惯,也因各国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区域性的变异。西周以来的尚武民风至春秋后期开始向尚文转化,贪利纵奢和避利节俭之风相互交叉,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变动的社会风貌。

 

——摘自 顾德融、朱顺龙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