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于凯

作者简介:于凯,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等。代表作有《战国秦汉的国家与小农》《从战国农业政策看国家与小农的共生互动关系》《中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结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等,合著有《趣味历史》、《器之藏:现代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古代文明》、《国学经典导读》。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战国晚期秦墓内,出土了两件木牍,它们被放置在盛放墓主随葬器物的头箱中部,旁边有石砚、墨等文具。经学者分析,初步认定该墓的主人名字叫衷,出土的两件木牍,应该是墓主的随葬品。两件木牍的正反两面都用墨笔写满,其中所记内容显示,这是两封寄自远方的家信。
 
写信的人,是衷的两个兄弟,一个叫惊,一个叫黑夫。当时,这两人都在淮阳一带从军,这两片木牍,就是两人从遥远的淮阳驻地,写给远在南郡安陆(今湖北云梦县)的家书。这是战国时期家书类文献的首次发现,是目前已知我国年代最早的家信实物。
 
第一封家书,是惊写的,其内容是: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遣,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妇)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
 
……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取新,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不从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姊,姑子产得毋恙……?新地人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其大意是:
 
惊问候哥哥衷和母亲,向他们汇报自己从军的情况,向家里报平安。接着,跟家里要钱、要布,要求家里赶紧寄来,以用于添置衣服。然后,惊问候自己的新婚妻子妴,要她在家勉力侍奉哥哥和母亲,同时还要哥哥告诉妻子,不要到远处去打柴,因为听说新被秦军占领的地方人烟稀少,而且有些原住民不遵守法律,祭祀时有所惊扰。还提醒自己的哥哥,新地治安不好,不要到那边去。最后是向姑姊等亲属问好。
 
第二封家书,是黑夫与惊两人合写的,其内容是: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术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氾季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妴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这封信的内容,是接着前信所讲的,其大意是:问候哥哥和母亲,向家里报告平安,然后就是叮嘱母亲上封信所说的寄钱、寄布的事情,请母亲看一下,如果老家安陆的布贱,就买些布做裙襦,同时再寄点钱来;如果布贵,就寄些钱来自己买布来做。同时,还告诉家里,黑夫马上就要随大军攻打淮阳城了,进攻会持续很久,不知道会不会受伤,请母亲多给黑夫寄些钱来。信收到后,要回信,回信时要告诉黑夫,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同时,问候“夕阳”里的吕婴、“匾”里阎诤老人等。惊还特地问候了自己的新婚妻子,要求她勤谨侍奉老人。
 
这两封普通秦军士兵的家信,都是用当时口语写成的,讲的都是家长里短,虽然有点絮叨,但语言平实,感情真切,让人读之不禁为之心热。
 
信中提到的淮阳,是战国晚期楚国的都城。惊与黑夫所参与的战役,可能与秦、楚之间最后的决战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两封家书中所涉及的历史,大约与此段记载相关。
 
从信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普通士兵及其家庭生活的情景,了解到战国时期的普通人与大时代的内在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普通小农家庭的人口结构和亲属关系网络。家中有年长的哥哥,还有年迈的母亲、新婚的妻子。除了要务农外,还要负责供应从军的家人。这样的家庭往往要跟市场发生联系,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他们有自己的亲属关系,这些亲属都是平时比较亲近的人。
 
其次,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军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他们要跟随大军打仗,战斗激烈,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向家里报平安就是最要紧的事情了。他们自己穿的衣服破了,要请家里供应;打仗勇敢的士兵,官府会赐给爵位,授爵通知会寄到家里。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信中了解到地方社会的情况,特别是第一封信中,提到新地(即刚刚被秦征服的地区)多盗,显然社会治安并不太好。同时还了解到,战争之后,新占领地区地旷人稀,官府会将别地的居民迁来,与原住居民混居。
 
更重要的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士兵对其家人和亲属的感情,对兄长及母亲的关注,对亲戚朋友的关心,以及对新婚妻子的牵肠挂肚……这两封内容平实的家书,在衷死后,被当作重要的随葬物,可以从中推知,黑夫和惊的家人,也同样惦记着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他们。其中,既有父母对从军子女平安的无限惦念,也有新婚妻子对丈夫的牵肠挂肚……我们不知道黑夫与惊的最终结局如何,但透过这两封普通家书的文字,依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两千两百多年前,在战国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背后,在帝王将相们的历史功绩之中,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民众的投影。
 
史载,自商鞅变法以后的百余年间,秦国参与大战六十五次,全胜五十八次,战场上斩首敌军一百五十万,拔城一百四十七座,建郡三十六个,横行天下,无能阻者。实际上,正是无数类似黑夫和惊这样的农家子弟,组成了所向披靡的秦国军团。他们爬冰卧雪,争城野战,死不旋踵,从令如流,经常捐甲免胄,身穿布衣,在战场上与敌搏杀,创造了秦国军队的辉煌战绩,同时也书写了历史的沉重篇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使是在遥远的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家书中传递出的亲情也同样令后人深切动容。
 

——摘自 于凯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