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中国世界的形成

许倬云

​作者简介: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开头四句,简短有力的勾勒了从列国到统一的区别。秦统一了当时的“四海”之内的天下,从此“中国”具备了实质的意义。《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各地的特产,总结为“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此处“中国人民”俨然是属于同一文化的族群,而以“中国”两字涵盖了这一文化区域。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勾划了若干道路系统及居交通贸易枢纽的都会,其覆盖的范围,乃是岭南漠北之间的中国,西面不外关中,南出可到番禺,关中山东山西人口繁多,龙门碣石以北,邻接草原;江淮以南则地旷人稀,易于谋生。这一勾划,毋宁以几条道路,连接都会,构成“中国”的本部与其边陲,“中国”之外,则不予叙述。这一“中国”的定义,在后世虽然不断扩大,却也始终是“中国”最为核心的地域。

 

秦人统一中国,是东亚历史的大事;而且,即使在战国时代,秦是西陲大国,对于“中国”西方的外人,秦已是东方广大世界的代表,于是居住在内亚及南亚的其他族群,即以“秦”的对音,指称东亚大陆这一文化秩序的人民。在后世所谓西域,中国人是“秦”人,又转化为Sina;在印度次大陆,中国则是“支那”。至今依旧有人以此称呼“中国”,而中国特产的瓷器,也因此袭用了China为名,因此,秦虽短祚,留下的影响,真的极为久远。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普遍设立郡县,将全中国收纳于同一个行政网络。当然,如众周知,战国时代,列国均已分郡设县,以代替分封制度。然而,也是如众周知,商鞅改造秦国,即已彻底实行郡县制度。统一天下以后,全国都设郡县,于是“中国”由同一个中心,控制全国于一个庞大的复杂网络,整合了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及国防,多种功能于一体。

 

同样在“统一”的理念下,秦代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及统一度量衡,并且修筑全国驿道的道路网络。书同文,中国只有以隶书为主的书写文字,嗣后在隶书基础上,发展为沿用二千年的行书与草书,并且为日本、朝鲜及越南借用,成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系统(英文成为最大书写文字,则是近百年的现象)。这一书写文字系统,因为是视觉符号,遂能超越方言的分歧,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扩散与延续。

 

秦代修筑驿道,其主要路线是北部东西向的两条陆路及河济、淮泗、江汉几条水道,再加上南北向的三条大道,其中两条进入南方,又分歧引向东南及华南沿海,及经过巴蜀引向“南中”的西南夷。这一道路网,在中国历史上,长久沿用,至今的铁道及公路网,万变不离其宗,还是相当程度的沿袭其格局。

 

秦代规划度量衡,使全国都有同一标准。这一“标准化”的工作,在考古学所见数据,都可见到绩效,当然,遗留至今的秦权秦量,都是具体的实物证据。在秦代遗物的箭镞及瓦当,大小形制都是数千件一致,我们也可觑见秦人工艺产品的“标准化”。秦代官家作坊,出品都列举由工人到各级官员的名字,实是显示工作的责任制。

 

旁插一点有关的观察,秦代兵器的标准化,可能是秦人能够以武力击败六国的原因之一。战国七雄的军事力量,各有特色,齐人尚技击,魏卒重材武,韩国兵器犀利,荆楚步卒,吴越剑士⋯⋯均有可观之处。但秦人武库所积,若以“标准化”为特色,则不仅生产迅速,而且诸军配备整齐划一,于训练及补充,都有方便。则秦人之常胜,终于使“六王毕”,即不是偶然了。

 

秦代文官系统,后来为汉代承袭,是战国法家设计的综合,重要在因能任职,循名赏实,于行政系统中,加了考核的配套功能。汉代又加了甄选人材的考选制度,遂为中国的文官体系,奠下规模。从(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及(四川省)青川的秦简资料看,秦代官员的行事,还有相当详细的工作手册,则又是行为的标准化了。这一部份,却是后世中国文官不再能做到的特色。

 

附带一段:在“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时,有听众提问,秦代既有如此组织,却何以国祚短暂?我以为,一则秦廷中央,在始皇之后,不再有足以指挥这一复杂系统的能力,于是一切服从中央的大网,即不能运作自如。再则,秦廷使用民力太过,已不是当时人口能够负担。筑长城、驰道、戍北边、征南越、修骊陵⋯⋯各处征召的人力,及在轮调往返道路的人数,总数当超过三四百万人,还未计算常备军的人数。以当时总人口大约三千万人计算,则已有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脱离正常生产,亦即壮年男子半数以上脱产。全国骚然,哪能不乱?从今日考古数据所知,阿房宫的遗址,只是大致完成了建筑的基础工程。那一大片夯土地基上,并没有建筑物,也没有火烧的灰烬,是以阿房宫并未建成。也因此没有“楚人一炬,化为焦土”(杜牧《阿房宫赋》)的痕迹。这一考古数据,也可说明,秦人使用民力过度,已无能力完成预定的工程!杜牧的描述,终究只是想象。但是,逃亡的戍卒,打开了抗秦大战,秦代终于覆亡,杜牧的“戍卒叫,函谷举”,竟还是实在的历史。

 

秦代国祚只有二世,真正努力铸造帝国结构,其实只有秦始皇一代君臣,他们综合战国许多政治改革的经验,建构了行政网络与交通网络,二者配套,于是奠定了“中国”这文化共同体所寄托的政治共同体。嗣后二千年,“中国”屡乱而不散,实因秦代打下的基础。

 

——摘自 许倬云 《我者与他者》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