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 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惊骇之美》《德国天才》等。
希腊语中,“中国人”叫“赛里斯”,拉丁语“赛里卡”由此而来,意思是丝绸。普林尼就指责他的矫揉造作的同时代人奢靡放纵,抱怨说太多的中国丝绸进入罗马。中国的纺织品至少自公元前1200年就经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因为直到公元200年左右,只有中国人知道如何养蚕。晚至7世纪,旅行家和僧侣携带丝绸,以备生病时当医药费使用。据传说,一位中国的新娘远嫁给一位中亚的王子,她在头发里面私藏了一个蚕茧,由此,中国失去了在丝绸业的垄断地位。到4、5世纪,波斯、印度、拜占庭和中国一样,都能生产丝绸,当然,中国人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竞争优势,因为他们生产的丝绸编织更致密,式样更复杂。
到中世纪为止,世界上思想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是中国。事实上,中国的领先地位可能在宋代(960—1279)比其他任何时代都更突出。剑桥学者李约瑟(1900—1995)毕生致力于早期中国科技史研究,他在其皇皇巨著中说:“无论什么时候追踪中国文献中任何一项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史,人们总是在宋代发现它们的重大进展。”不过,魏根深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印刷术的发展(这点我们很快要讲到),相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多的宋代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中国发达与成功的一个标志是其人口,12世纪超过了7000万,一个世纪以后可能达到了1亿,几乎是整个欧洲人口的两倍。
自从汉代的强盛之后,又经历了几个朝代更替。中国被蛮族游牧部落瓜分后又统一,再次被瓜分又再次统一,朝廷征召劳力建造长城和遍布乡镇的运河。到唐代(619—906),虽然君主登基、废黜、复位,但是唐代的君主在8世纪为发展骑兵而开始了马匹饲养和繁殖计划,这为火药发明前的中国军队提供了主要战斗力,因此唐代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稳定和辉煌。两宋时期(北宋从960年至1127年,南宋到1279年结束),中国已经接近了近代科学边缘,并且出现了小规模的工业革命。“在把自然知识运用到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有一些思想和突出的技术发明推动了宋代的发展,第一就是纸张,它最终带来了印刷术的发明。中国人早在商代(前1765—前1045)就有了文字,商代人在占卜时,用红热的木棍灼烧兽骨和甲壳,从开裂的纹路卜筮吉凶,将结果刻在这些骨头和甲壳上。这些甲骨片上已经发现了大约3500个不同的汉字(现代汉语总共约有8万个汉字),这些甲骨片有时绑在一起。后来,出现了竹简,用刻刀在涂有一层清漆的竹片上写字。这些竹片也用线或绳穿在一起。孔子研究《易经》时,使用的就是这种书,显然他是一个非常刻苦用功的学生,因为他“韦编三绝”。吕西安·费夫贺和马尔坦在他们的图书史中指出,现存最古老的中国书籍于20世纪初在中亚的沙漠地带被挖掘出来,包括简策和版牍,上面写有词语、日历、药方以及守卫丝绸之路的驻兵日常生活的官方记录。它们都用毛笔书写于公元98至137年。不过,从那以后,版牍在古墓中不断被发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有的时候,竹片被缣帛代替,因为后者更轻、更韧、更有弹性,而且能用棍子卷起来,节省空间。因此,汉字中的“卷”成为“书”的代名词(正如拉丁语中的“卷轴”一样)。但是缣帛昂贵,中国人一直都在寻找替代品。从丝绸碎布,到其他废弃物(破布、破渔网、大麻类植物、桑树皮),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失败,他们终于制成了一种糊状物,当它干燥后,能够在上面书写。当时的惯例是,所有的发明都要归功于宫廷,因此纸的发明者被正式认定为任宫廷作坊主管的蔡伦(卒于121年)。是他在公元105年给皇帝的进呈中首次提到了纸的发明,不过之前纸张肯定使用了有段时间,发明者是些从未见诸记载的无名人士。
纸张代替缣帛后(除了奢华的书),开始以24厘米×45厘米的尺寸生产。纸张前后粘贴形成长条,可以卷在轴上。但是这样做比较麻烦:如果想寻找某一篇章,必须展开整个卷轴。这大概促使书后来向书页发展,尽管当时印度的许多经典写在棕榈叶上,用麻线穿起来,所以有可参考的原型。在敦煌发掘的一个古代中国图书馆出土了5至10世纪的1.5万卷手稿,从封闭的墙中发现了各种形式的书。除了书卷,还有中国人所称的“旋风装”。书页的竖边相互粘贴,卷起来后就像手风琴,打开时呈波浪曲线。这种形式现在还用在书法作品、某些佛经或道教经文,以及画作上,但是由于边缘容易破损,于是出现了第二步——把纸张对折,再把书脊缝起来。这样可以自由翻动书页,这种书有个中国名称,叫“蝴蝶装”。
随着纸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也不会远。到纸发明出来时,中国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一直以来在大石板上刻写经典文本,以便尽可能精确地保存它们,同时也让大众能够阅读。于是出现了在石板上反向雕刻的经文,好让朝圣者或游客可以带回拓片。这实际就是印刷,除了名称不是。但事实上直接导致书籍印刷出现的是阳文篆刻的发展。到公元1世纪初时,虔敬的信徒当中流行阳文篆刻的印章,上面刻的通常是长篇经文、祈祷词,甚至还有佛像。这些印章有时会摆放在僧人的禅房里。不过,重大的突破可能还是纸张能够压出印痕,这是丝绸无法做到的。对反向雕刻的文字进行压印就可以印刷出正面可读的书页。在大量的试验之后,在已有的发现中,最早的阳文反向雕刻木版是一幅8世纪中期的小佛像,它是伟大的法国史前史学家伯希和在新疆的库车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书现藏于大英图书馆,那是868年用木版印刷而成的长书卷。它是佛经文本,有漂亮的卷首插画,质量上乘,说明木版印刷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最近在韩国发现的一本书也许年代更久远,但是目前学者还无法决定它起源于韩国还是中国。
雕版印刷可能出现在长江两岸,从那里开始往外传播,主要是宗教权威组织出于保存经文的需要。公元932年,冯道给皇帝呈送了一份报告,建议使用雕版印刷来保存经典文献,因为当时的朝廷没有足够的财力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保存,即通过雕刻“石经”。新的方案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读写能力,从932到953年,大多数传世文献都被印刷。这一新技术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冯道也被认为是印刷术的发明者。正如东汉时蔡伦和纸的发明一样,雕版印刷真正的发明者也是更早的不知名的人物。
试验在不断进行,但是铜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早期尝试都没有成功。对活字印刷的第一次真正尝试是在11世纪,发明者是一个叫毕昇的铁匠,他用胶泥制作活字,然后火烧令坚。这些活字被放入松脂和熔蜡浇灌的铁版内,松脂和蜡汁冷却后会凝固,能固定活字。当重新加热的时候,版上的字就会脱落,可以重新排列,组成新的文本。硬木、铅、铜和锡都曾被用作字模,但都不是很成功。当时的一篇文章提到,这些字模按照发音分别存放,即同一韵部的字放在一起。
然而,现在清楚的是,活字印刷在中国的近邻朝鲜发展最快。这得益于一位仁慈的国王,世宗,他于1403年颁布了一项特别法令,这项谕令即使在今天也非同寻常,更不用提当时了。他说:“须广布律令、典籍,以扬善去恶;唯有如此,方能长治久安。我邦鄙处海外,自中国输入之书甚少。而木刻雕版容易腐损,且难以刻尽天下之书。朕欲以铜活字印刷,以印制更多书籍。其利之广,诚不可限量。工程之费不宜由百姓承担,当由国库所出。”法令颁布后,浇铸了约十万个铜字,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又制作了另外十种字模,我们现在知道,前三种(分别在1403,1420和1434年)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但是无论是朝鲜的印刷术还是中国的印刷术都似乎未能迅速传播到西方,对欧洲的印刷术产生影响。
虽然宋代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更多的书籍,但是中国人自己并不像欧洲人那样认为印刷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由数千个汉字组成,所以活字印刷没有表现出印刷拼音文字那样的便利性。另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在中国的欧洲人注意到,木版刻字工雕刻一页汉字的速度同欧洲的排字工编排一页拉丁文本一样快。木版印刷还有两个优势:雕版可以保存以备后用;雕版既可以刻字,也可以刻图。因此在早于西方的几百年前,中国书籍就有彩色插图。
印刷术必然引发书写和语言问题。汉语和汉字同印欧语言大不相同。虽然有很多方言,但是北方人所说的官话为现在70%的人使用。汉语所有的字都是单音节,例如,“China”在普通话中是“中国”,字面意思为“中央之国”。而且,汉语中只用420个音节,而英语中有1200个音节;因为汉语字典中大约有5万个字,所以有很多词的发音相同。这样,为了区分不同的意义,所有的音节都有声调:平、上、去、入。以周有光所举英语句子为例,想想英语中在不同情况下说“是”的语调:例如当你沉浸于工作中回答敲门声时,又如同意某一观点但心里仍有疑问时。这种声调的差异可以完全改变汉字的意义。例如,“ma”依声调不同,既可以是“妈”,也可以是“马”,还可以是“骂”。更复杂的字如第四声“yì”,有41种意义,其中包括“易”“义”“异”“艺”等。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才能清楚。
因为汉语是非屈折语言,不会因为数、性、格、时态、语态或情态而发生屈折变化。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词序,或通过使用助词加以表示。以汉语常用的一句话为例:“昨天他给我两本文学革命的书。”“昨天”表明“给”是“过去给”(就像我们在英语中那样说)。从词序上,“我”是“宾格我”,而“两本”表明“书”应该是“书的复数”。最难理解的是“文学革命”。句子中的词序表明它是“文学的革命”,而不是“革命的文学”。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他给了我两本关于文学的革命的书。”助词“了”表明已经完成的动作,“我”和“们”在一起表示“复数我们”。汉语中的词还分成“实词”和“虚词”。实词本身具有意义,而虚词只有语法意义,具有介词、连词或疑问功能。“你是一个英国人吗?”意思就是问“你是不是一个英国人?”
汉语的思想不同于印欧语言,同样,汉字也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它更让人想起文字诞生之初美索不达米亚使用的早期图画文字。所有的汉语方言都使用一种文字,它也是朝鲜语和日语的基础。根据传说,汉字是由公元前3千纪初半神话时期黄帝宫廷的一位官员仓颉所造,尽管并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表明存在比公元前1400年的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汉字的基础是四书,第一种是象形,例如,太阳开始是一个圆圈,中间一点。后来简化成一个小长方形,中间一横。三个山峰连在一起表示山。第二种是指事,例如数字用简单的短横表示,“上”和“下”的概念分别用横线上一点和横线下一点表示。第三种是会意(含有某种幽默),例如“闻”字,是两扇门中间一个耳朵,“林”是两棵并排的树。第四种是形声,例如表示海洋和羊的字都读“yáng”,第二声。如果加上“水”,“yáng”就是“洋”。这当然只是萌芽阶段。在字典中汉字根据214个“部首”或区别性字根分类排列,表示意义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添加各种成分。
传统汉字用毛笔书写,而不是笔管。有几种字体,例如楷书、行书和草书。楷书的每一笔都相互分开,类似于英语或拉丁语的手抄体。行书的各笔倾向于相互牵连成流线状,比英语中的草写体更流动。草书则更为简约,就像速记。例如,“禮”字如果用楷书书写,有十七笔,用行书有九笔,而用草书仅有四笔。楷书用于正式书写场合,行书通常用于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作品中。
——摘自 [英国] 彼得·沃森 著;胡翠娥 译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