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字字珠璣 > 正文
细说汉字:朿

这个“朿”字读作cì,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树木上长的刺的形象,实为“刺”的本字。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中间并不封口。
《说文》:“朿,木芒也。象形。”这是对的。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朿“自关而西谓之刺,江湘之间谓之棘”。因“朿”能扎人,其形体又不明显,所以又在右边增加了“刀”,写作“刺”,于是“刺”行而“朿”废。
请注意:在古籍中常见“刺船”一词,这并非要将船刺坏,而是指“撑船”,如《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所谓“佐刺船”,就是帮助撑船的意思。我们读《晋书•潘岳传》时,还会见到“和峤刺促不得休”的话,这是说:和峤(人名)劳苦不得安息。这里的“刺”应读作qì,而不读cì。又“朿”字和“束”字形体近似,前者中间不封口,后者封口,需加区别,不可混淆。
一个字凡由“朿”作为其组成部分,那么这个字大都含有尖锐或身上长刺的意义在内,如“棘”、“枣”等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甲骨文作“
”,像荆棘的芒刺之形。卜辞用为“刺”:“妣庚牢朿羊、豕。”(《合集》22226)金文作“
”,字形略同。至战国楚文字作“
”,字形已有较大讹变。或作“
”,是《说文》的前身,均已不见所从尖刺之形。《说文》:“朿,木芒也。象形。凡朿之属皆从朿。读若刺。”段玉裁注:“今字作刺。”有时也用为“棘”字的或体。(王志平)
——李学勤《字源》

汉典:www.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