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中国禅的兴盛

铃木大拙

作者简介: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禅学权威,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在镰仓圆觉寺从著名禅师今洪北川开始学禅,曾从事佛教典籍的英译和西方哲学、神学著作的日译,熟悉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成就。多次到美国和欧洲各国教学、演讲。晚年赴中国进行佛教实地考察。

 

从慧能起,中国化的禅便盛行开来。这说明,外来文化不经过一定的岁月,便无法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植物也是一样,高山植物移种到平原后,没有几年的时间,根本无法在当地生存。同时,植物的外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近,荷兰进口的郁金香在日本很知名,但只是进口后的第一年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到第二年就开得不那么绚烂了。日本出口欧洲的牵牛花,当年开的很美,第二年开出的花明显变小、萎缩。植物也是这样变化的。一种植物本土化即完全成为当地的植物,至少需要两三年。我听说,在日本作为行道树的梧桐树,原来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所以不适合日本,只有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后才能种植。精神世界不同于植物,三五年根本不可能本土化,至少要一二百年才能扎根。佛教传入日本,直到镰仓时代才成为真正的日本佛教。禅传入中国,至少也需要二三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土化。达摩将印度禅带到了中国,六祖逐渐完成了本土化。期间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岁月。到六祖的时代,禅中依旧留有印度元素,尚未彻底本土化。

 

以前我曾讲过,六祖潜心研究《金刚经》,凭借《金刚经》开了悟。六祖与《金刚经》有过这样一段因缘。六祖大师生活在中国南方,是广东人。中国大陆有两条大河,长江和黄河。黄河因为卷入了山中的土,所以水流浑浊,故名黄河。中国人在形容事情很难解决时,常用“河清难俟”一词。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区域是中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六祖并非中原人,他出生于南方的广东地区,这个地区在当时被认为是野蛮人的居住地。六祖是个大孝子,他的父母很贫穷,他靠卖柴养活母亲。父亲在六祖年幼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将他养大。一天,他在集市卖柴时,一位客人买了他的柴。当时,他听到这位客人诵读的经典。闻听这一经典后,他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当时他没有真正开悟,真正的开悟是在来到五祖的道场之后。这些问题我查阅了资料,书中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总之,六祖听客人诵读《金刚经》时,有了一定的感悟,便询问对方在哪里可以学习《金刚经》。客人回答说:北方黄梅山弘忍和尚处。于是,六祖便起身去弘忍和尚门下修行。六祖的修行内容就是转臼捣米。日本的捣米,在中国称为推磨,就是推着石磨转圈。开始是人推磨,而后来则是用牛或马来拉磨。书中记载,六祖在自己的腰上挂上石头增加重量后再去推磨。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但他肯定经历了艰苦的修行。时间没过多久,他就在捣米过程中顿悟到了什么。长话短说,最后五祖认可了六祖的修行。五祖对他说:“你已完成了禅宗的修行,我认可你。你现在就去南方暂时隐居,一直隐居到时机成熟,机缘成熟时你方能出来弘宣大法。”于是,六祖告别五祖,在深山中隐居了多年,直到他认为机缘成熟,方才复出。他复出后的第一个问答,人们一般都认为是“风幡心动”。六祖来到广东的一个集市,在一个寺院里,和尚正在讲《涅槃经》。这是佛教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寺院中常常会立幡,日本曹洞宗的寺院中都立着幡。僧人们看到风吹幡动,便议论说:“是幡在动,还是风在动?”禅宗常说的还有“是钟在响?”还是“钟锤在响?”当时辩论得很是激烈。这时,六祖站出来说道:“既不是幡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你的心在动”。这就是“风幡心动”的典故。寺中正准备讲《涅槃经》的和尚听到六祖的这番话后,觉得这绝不是一般人所言,一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有如此的见地,随即款待了他。一问才知是在五祖门下修行的慧能。“风幡心动”的故事中虽然有印度禅的痕迹,但基本上已经中国本土化了。

 

事情的时间顺序有点搞反了,还有一个应该提前交代的背景。六祖离开五祖道场时,五祖特意送六祖出了寺院并在河边为六祖雇了船,悄悄地放走了六祖。这让人感到其中一定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但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姑且略之。

 

不久,其他弟子得知五祖将衣钵传给了六祖,六祖将传承五祖心法并得到了达摩传下来的袈裟,弟子们很不服气便四处搜寻六祖的踪迹,要夺回袈裟。其中,一位名叫明上座的僧人一马当先,不知是为夺回袈裟、还是有其他目的,总之追上了六祖。六祖知道逃不掉了,无奈之下,将袈裟(另一种说法是衣钵)放下。虽经反复核查资料,仍无法确定到底是袈裟还是衣钵。禅宗的和尚不执着小节,对某一个问题寻根索源后,即使发现有可疑的部分,也会满不在乎地包容、接受。袈裟也好,衣钵也罢,放在面前的一块石头上,自己躲进草丛中。随后明上座追赶上来,动手去拿袈裟或钵。仔细想来,这段情节有些戏剧化。六祖是如何得知有人追赶自己的?他为什么要将袈裟或钵放在石头上,然后藏到草丛中?如果这一情节是戏剧的话,一定很有意思。但在现实中是如何做到的?还是令人心生疑窦。预知到后面有人快追上自己了,于是放下袈裟藏身于草丛中,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于现实生活中。

 

书中记载:明上座知道这袈裟是传法专用的(如果是钵,他也知道这是五祖传给六祖的钵),当他伸手去拿时却怎么也拿不动。这一现象虽不可思议,但想一想的确有拿不起来的理由,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没有理由让他拿起来。因为这是我们后人所设计的情节。因拿不动而无奈的明上座只得说:“非来求祖衣,只为求正法。”其实,如果不想要袈裟只想要求法,就不应伸手去拿袈裟。这段情节极具戏剧化。六祖听到此言,无奈只好现身说道:“此衣表信,不可力争。”六祖是在告诉明上座,用相对的力量是拿不动的,必须用信方能拿起。这里的“信”是指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僧人从印度带来了《华严经》,为避免被人偷走,一路上经书须臾不离身。就是睡觉也把经书放在自己枕头下面。一天晚上,僧人在梦中听到了佛的开示:“你不必如此保护经书,晚上就把它放在架子上吧。”僧人便依教奉行。一天夜里,房间里来了贼。想偷走这部经书却怎么也拿不动。盗贼因此忏悔,弃恶从善皈依了佛门。西方也有类似的神话。一次北欧的诸神聚会,大家为争当最伟大的神斗起了法。这时,最强之神的索尔站出来说:“既然你们号称什么都能做到,这里有一杯水,看你们谁能把它喝光。”诸神都不以为然地喝了起来,水杯里的水无论怎么喝也喝不完。大家问其原因,索尔解释道,此水出自天地根源,无穷无尽永不枯竭。

 

同样,慧能的袈裟并非只是肉眼看到的衣服,是从天地根本中产生出来的。如果要拿起这件袈裟,就要有翻天覆地的力量。所以这件袈裟是普通人的力量所无法拿起的。这不能诉诸于筋骨之力,而必须仰仗信仰的力量;不是仰仗相对的凡人之力,而要依靠来自绝对中的真实。否则,是不可能拿得起这件袈裟的。这就是六祖禅的对治方法。

 

六祖此时对明上座道:如果你不是为了袈裟,是为求法而来,那究竟什么是法呢?如果你想知道,就回答我的问题。接着道出了著名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关于这个问题,今后还会有机会将我的想法写成文字,在此不多讲述。

 

我们的想法基本上可以大致分为善恶两种。如果与此二者绝缘,即不执着二者的相对性时,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便会鲜活显现,六祖的宗旨便是去捕捉这一鲜活的面目。明上座闻听此开示后,便开了悟。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至于事情是否如此顺利,还要看他们各自的因缘。如果明上座因此开眼,说明他的修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这里出现的“本来面目”,在今天仍是禅宗公案,“本来面目”一词就是从那时开始使用的。本来面目是六祖创造的新机轴、新思考。自此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禅的新课题。到了六祖时代,在禅的修行和思考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本质上的变化。本来面目、祖衣表信、勿以力争耶、风幡心动等等对禅的体悟和思考是六祖以前所没有的,六祖改变了传统的手法。可以说,到六祖时代,禅修的方式有了转变。禅开始贴近和亲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禅的这一特性是从六祖开始的。从此禅脱离了经文、脱离了学问,有了另一种生涯即禅本身的生涯,生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前面介绍过,六祖没有怎么做过学问。曾靠卖柴为生的他,按说应该没什么学问。但这不是事实,很多卖柴的也是很有学问的。六祖的子孙们说六祖没有学问,是因为六祖的对手是神秀。神秀是学者并接了五祖的法。六祖法脉的人认为:神秀没有接五祖的法。从公正的角度讲,接了五祖法的不仅有六祖慧能,神秀同样也接了五祖的法。这才是正确而又不失偏颇的见解。六祖法脉的人们为对抗神秀,不知为什么拼命标榜六祖没学问。他们想以神秀有学问而六祖无学问来抬高六祖。他们想证明:禅宗不是学问,不能用学问和知识去抽象地学禅。没有学问同样可以修禅开悟,甚至认为没有学问最好。实际上,识不识字并不重要。六祖一步步地消弱传统的经典禅,提倡禅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因此排斥做学问,反而是个不错的做法。在佛教中“事”的意思是:有差别。日常生活中“事”的意思是:事实。这是两者间的差异,但说到底两者是相同的。六祖的禅立足于事实的基础之上。日常的体验和事实,不是来自文字、经典、哲学的思索等学问性的知识,而是生命自身的流露。我认为,捕捉到这一点的正是源自六祖的中国禅。六祖找到了线索,中国禅顺着这一线索发展了起来。

 

飞机也是如此,美国的莱特首先想到并造出了机翼,用马达的动力来实现飞行。在此基础上,加上许多机械的发明形成了今天的飞机。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开端,就会迅速发展壮大。发现开端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着手去做,道路会越走越宽,时间久了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六祖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发现、去实践的。所以在中国,禅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从而才有了今天的盛况。六祖时期的禅仍旧多少残留着印度元素,真正的本土化始于其后出现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二人,他们有力地推动了禅宗的发展。当时还涌现出了很多禅师,但是,只有这两个人的法脉一直传承至今。南岳怀让门下出了马祖道一,从他开始,禅的发展走上了快速路。禅在六祖时发生了转变,至马祖道一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摘自 铃木大拙《禅是什么》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