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古代关于意志的学说

张岱年

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当代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职务。有《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重要著作。

 

孔子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不可夺的志即独立的意志。匹夫即是一般平民,平民虽非贵族,也有自己的不受强制的意志。孔子此语虽然简略,却有深刻的重要意义,这反映了当时平民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了儒家关于意志的基本观点。不论意志是否受客观条件所制约,但是一个人对于别人而言,具有独立的意志,不接受别人的强制。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但认为最重要的是“志于道”,这即所谓“下学而上达”。志于学是“下学”,志于道是“上达”。孔子常鼓励弟子们谈自己的志。《论语》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而孔子讲述自己的志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赞伯夷叔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这些言论都表明对于“志”的重视。

 

“志”是“不可夺”的,但是否完全自由的呢?孔子没有提出自由的观念,而提出“由己”,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这种观点可以说是肯定了道德意志的自由,也可以说是肯定了道德的自觉能动性。这就是认为,任何人,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只要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

 

关于道德的自觉能动性,孟子所讲较孔子更为明确。孟子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即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又引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舜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有所作为,可以像舜那样。孟子又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豪杰之士,不待人的鼓励,是能够自己奋发向上的。

 

孟子对于志做过一定的解释,他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气是充满于全身的,此气即现在所谓“气功”之气;而志则是气的统帅,对于气有引导的作用。孟子充分肯定“志”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荀子论志较详。现代汉语中所谓意志,荀子谓之志意。他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荀子·修身》)(荀子》书中的“志”宇有时指思想而言,如云:“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有不喻之患,而事有困废之祸。”(《荀子·正名》)有时指记忆而言,如云:“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荀子·解蔽》)“志意”之志则指今所谓意志。荀子充分肯定了意志的自由,他说: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荀子·解蔽》)

 

这里讲心对身的主宰作用,实际是讲意志。所谓“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就是讲意志的自由:“心容其择也”,是说心是具有选择的作用的。(王先谦《集解》:“容训如,心容其择也句,无禁必自见句。”按王先谦此解得之。)荀子强调心的抉择作用,他说:

 

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荀子·正名》)

 

心有所可,有所不可。心之所可,即心所肯定的;心所不可,即心所否定的。有所可有所不可,这就是心的选择,即意志的作用。荀子认为心必须懂得道理才能有正确的选择。“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荀子·正名》)“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荀子·解蔽》)意志是能做出自由选择的,但必须懂得道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先秦的儒家,自孔子以至荀子,都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意志自由,这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不重视意志问题。老子虽然承认“强行者有志”(《老子》三十三章),但是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三章)为至治的景象。庄子宣扬所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坐忘亦即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所谓意志了。

 

但是庄子要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举譬喻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这种无所待的精神状态只是凭借想像的自我陶醉。但庄子要求摆脱世俗偏见的束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孔子、孟子关于道德自觉能动性的学说影响最大,后儒没有能够超出他们的思想观点。宋代张载提出“志”、“意”有别之说,他在《正蒙》中说:

 

成心忘,然后可与于道。(自注:成心者,私意也。)化则无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谓与!(《大心》)

 

盖志意两言,则志公而意私尔。(《中正》)

 

王夫之注云:“意者心所偶发,执之则为成心矣。……志者始于志学而终于从心之矩,一定而不可易者,可成者也。意则因感而生,因见闻而执,同异攻取,不可恒而习之为性,不可成者也。故曰学者当知志意之分。”意是一时偶发的动机,志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意是从私出发的,志是从公出发的。张载区别了一时的动机与长久的目标,这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的。

 

后儒之中,最强调人的道德自觉能动性的是陆九渊,他说:“人须是力量宽洪作主宰。”“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须收拾作主宰。收得精神在内时,当恻隐即恻隐,当羞恶即羞恶。”又说:“激厉奋迅,决破罗网。”“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陆九渊集·语录下》)所谓“作主宰”,可以说就是自由。但这是道德的自由,不是一般行动的自由。这就是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道德意识,要肯定自己固有的道德意识,依照自己的道德意识做去,不要依靠别人。这可以说是对于道德的自觉性的高度赞扬。

​

陆九渊肯定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自觉性,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是天赋的,不依赖于经验,这就错误了。
 

——摘自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阅读原文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