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不”与“非”同出一源

陈海东

作者简介:陈海东,上海市人,1953年出生,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过普通语言学、汉语等多门课程。著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学》、《汉语史话》、《美国艺术家随笔》、《汉语情景会话》等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

汉语在其产生初期,它的词汇比起今天来是很贫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认识的发展,汉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增加、发展着。据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达衣食住的文字只有十五个,到了金文期就增加到七十一个,而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时候则又增加到了二百九十七个。当然文字不是语言,但文字的增多,也反映了词汇的增多。从甲骨文以来,汉语词汇是以新词不断增加的总趋势向前发展的。

汉语词汇的发展并不是一盘散沙式的,而是颇具关联性或系统性的。这种关联性可以从同源词方面看出。什么是同源词呢?同源词即指音义相关、同出一源的词。例如“不”和“非”这两个词很早就产生了,乍一看来,它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一推敲便可发现它们实出一源,因为它们在语音和语义两方面都相近似。我们知道,上古时汉语没有轻唇音(唇齿音),轻唇音来自重唇音(双唇音),因此在上古时“不”和“非”语音极为近似,那时它们都属“帮”母字,声母都是“b”,而且这两个词都表否定之义,由此可以想见“不”和“非”在很早以前一定是由同一个词发展而来,只是到后来语音上有所分化并被赋予了两个不同的文字形式而已。事实上,表示否定的“弗”、“否”、“匪”也与“不”和“非”同源,其中道理也一样。汉语的另一些否定词如“莫”、“未”、“靡”、“无”、“毋”、“亡”、“勿”等实际也具有“亲属关系”,它们的声母在上古都是双唇鼻音“m”,后来分化出了“w”并有了不同的写法,它们在语义上也相关,因此也是同源词。

同源词说明汉语里的许多词过去是由少数词分化而来。因此我们可以从同源词的角度将汉语的词语归成一个个词族,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词汇量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看出汉语词汇发展的系统性。这方面还可举些例子:

古人称小犬为“狗”,称小熊、小虎为“豿”,称小马为“驹”(古音近“狗”,因“驹”的声母为“j”,来自“g”),又称小羊为“羔”(文字形式不同不说明语言上的不同),“狗、豿、驹、羔”皆指动物之幼小者,音近义同,因此它们实际是由一个词演化而来。

现在的“分”、“半”、“叛”、“班”、“剖”、“别”几个词,上古时读音相近,声母皆为重唇“b”,意义都与“分开”相关,因此也是由一个词分化而来。

现在的“枯”、“涸”、“竭”、“渴”也是同源词,“枯”指草木缺水,“涸”与“竭”指江河缺水,“渴”指人缺水,都与缺水有关,并且这几个词上古时读音亦相近,所以也是由一个词分化而来。

从同源词可见,在汉语产生和发展的早期,词汇量肯定是不多的,但就是在这些不多的词汇量的基础上逐渐地因语音的分化或语义的引申而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词。而到了后来,汉语里的复音词开始增加并越来越多,这些复音词绝大多数都是在原先单音词的基础上将不同的单音词作为词素结合而成,例如“国家”、“祖国”、“思想”、“房屋”、“荷花”、“生物”等就都是各用两个词素结合成的。这一切都证明,我们的汉语词汇是在旧词、新词互相关联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多而得到发展的,这种发展是极具系统性的。

——摘自陈海东《汉语史话》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