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老子讲读——导读(上)

许结

宋初诗人王禹偁在《日长简仲咸》诗中写道:“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所谓的“道根源”,指的就是《老子》五千言对“玄之又玄”、“常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的探寻。对此,前人或重其自然性的超越,或重其社会性的权诈,解“道”说“德”,滋蔓颇甚,以致钱钟书在其《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中说:“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焉。”由于“道”不可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而学术研究又必须要“说”,所以又增添了诸多解“谜”的兴趣与探“秘”的言说。其实,老子以五千言之精妙,亘贯古今,囊括天人,包孕万象,至大至微,如何理解老子以极简括的语言表述出极博大之心胸,极丰富之内涵,关键在于对其文本的解读,而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又为其先决条件。

一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老子其人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关的历史问题,是老学研究的一大问号。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算历史学家提供的有关老子生平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文献材料,也正是这则材料,生出后世三个问号:第一,老子或《老子》的作者是否即姓李名耳字聃其人?这一疑问来自《史记》本传的两个“或曰”,即“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这些疑问经后世道教神仙方术之士的神化,变得光怪陆离,已逸出史学范畴。其实,司马迁的“或曰”是一种考实与存疑之法。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时,正值汉武帝迷惑于神仙方术,老子也被神化成乘云气、御飞龙的“超人”,据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司马迁明确老子名氏、家世及称其“隐君子”,正是在于“破众说之荒怪”。第二,老子出生何地?裴骃《史记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司马贞《史记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而汉人边韶《老子铭序》则认为老子“楚相县人”。几种说法虽有异,但老子与“楚”及南方文化的关系,在后世诸多学者的研究中也有所证明。第三,老子是否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这虽然没有实证,但旁证材料还是有的。如《庄子·天道》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又刘向《列仙传》有“老子为周柱下史,转为守藏史”的记述。这些文献虽然具寓言或传说的性质,但在秦汉时流行这样的说法,则是无庸置疑的。

对老子的行事,《史记》本传引起争议最多的是“孔子问礼于老子”一节。这段文字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对这则记述,后世持认同态度的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和《礼记·曾子问》中有类似文字。《庄子》一书记录孔、老故事有八处,如《天运》记载孔子见老子后答弟子问:“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这与《庄子·逍遥游》中那种“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辩(变)”的至人相类,显然对司马迁的描述有很大影响。北宋范仲淹撰有《老子犹龙赋》,又是对这一历史传说的文学描写。而反对这种说法的更多,认为司马迁传承其父司马谈的黄老之学,故尊“老”而抑“孔”,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批评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也是有鉴于此。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认为孔子见老子故事是司马迁在说“神话”(见《学术讲演集》),其坚决否定的态度,对当时疑古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怀疑论者还有一个依据,就是老子的谱系问题。据《史记》本传所说:“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根据谱系的世代数,老子不可能与孔子同时,但这是对“玄孙”做实解得出的推论,可是在古籍中,“玄孙”又通常可作“远孙”解,因此也不能视为确证。

孔、老相见故事是传说还是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考证老子的时代,以此推述道家学术思想的地位。如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不仅否认老子与孔子同时代的说法,而且考定老子在庄子之后,这在20世纪老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随着1993年郭店战国楚简《老子》的出现,《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前的证据,改变了《老子》成书于《庄子》之后的说法,但仍不能确定老子与孔子同时甚至更早。因此,有的学者推论老子早于孔子,认为道家是中国学术的主流(如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也因没有历史的实证而归于义理的推测,受到商榷(如李存山《道家“主干地位”说献疑》)。同样,认为老子学说出现在孔子学说之后的主张,也多是通过义理的推测(如老子对礼的否定必在孔子尊礼之后),来确立其学术主张的(如李零的《人往低处走》)。既然没有历史的实证,过多地讨论孔、老的先后问题,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会纠缠不清。况且,先秦诸子往往并不是一个人的学说,而是一个学派的学说,因此,对《老子》的研究,更多地应放在其书的版本、文本方面。

二

历代学者对《老子》文本的争论,焦点在产生时代与版本问题。关于产生时代,汉人在整理旧籍时已有说明。如《史记》本传记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刘向《列仙传》云:“老子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汉书·扬雄传》引桓谭曰:“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这里说的无论是“道德”、“虚无”的思想内容,还是“五千言”、“上下二卷”、“两篇”的形式结构,均与传世本《老子》相合。这些说法,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与前言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的《老子》残简,均得到证明。此外,在先秦典籍中,也可印证《老子》成书较早的理由。比如《庄子》一书引述《老子》事迹与文字最多,而其他文献,也多有与《老子》文本相关处。如《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与《老子》中“报怨以德”的言论相类。又如《荀子》也多引述老子语,其《天论》谓“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不苟》引老子“廉而不刿”等语句,皆与今本无异。《说苑》卷十载有叔向引《老子》文本例:“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同样,《战国策·魏策》记载魏惠王引《老》语,《齐策》记载颜斶引《老》语,皆与今本合。此外,《韩非子》引《老》,其《解老》篇引七十六处,《喻老》篇引三十三处,其他篇章引十二处,与今传世文本大体相同。这些都可以说明《老子》原始文本出现较早,且在先秦学术中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撇开《老子》文本产生的最早年代的争议,搁置对《老子》最佳文本的还原,从《老子》的版本与文本的变化,梳理“老学”的发展历程,应是目前解读《老子》最可行的方法。今人刘笑敢《老子古今·导论》专注于对《老子》“版本歧变”、“文本改善与趋同”的历时性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卓有成效的。所谓“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只能是一种推测与想象,而阅读《老子》文本,应当了解其主要的版本。

首先是大量的传世注本。据元人张与材《道德经原旨序》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这还不包括明清及近代的大量整理本。而在诸多传世本中,有五种本子较受重视:严遵《老子指归》本,为较早的西汉人整理的本子;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本,后被道教徒所尊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本,是道教徒所编的本子;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为历代学者所尊奉;唐代傅奕《道德经古本》,具有较高的文献校勘价值。在五种本子中,又以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最流行,前者为历代官方定本,后者为民间流传本。

其次是出土文献的本子。按出土时间,前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本”。该本分甲、乙两本,每本分上下篇,先“德经”,后“道经”,不分章,顺序与传世本基本相同,为汉代初年的抄本。后有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墓出土的“简本”,残简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分上下两部分,乙、丙两组不分。三组文字与传世本章、序均不同,篇幅约今本三分之一。这两种本子因时间早于传世本,且为近年来所发现,所以对校读《老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者是古抄本与石刻本。古抄本指传抄于中古时期的古本,有敦煌本、吐鲁番本与俄藏本多种;石刻本有从唐代到元代各地道观的十种《老子》石刻,亦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

除此之外,宋元以后大量的学者注本,对《老子》的文本校勘与思想研究,均有着极大的贡献。其中常被今人研究所关注、所引用的,宋元时代如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林希逸《老子口义》、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吴澄《道德真经注》;明清时代如薛蕙《老子集解》、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焦竑《老子翼》、王念孙《老子杂志》、魏源《老子本义》、俞樾《老子平议》、高延第《老子证义》、刘师培《老子斠补》;近时学者如马叙伦《老子校诂》、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正诂》、蒋锡昌《老子校诂》、劳健《老子古本考》、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朱谦之《老子校释》、任继愈《老子绎读》、高明《帛书老子校注》、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等。

在诸本中,帛书本、简本与传世本的确有文字与词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简本出现了一些新内容,以致有人认为是与传世本不同的另一特殊的删节本(参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相关文章),但从总体思想来看,并没有颠覆传世本,仍属于传统的老学体系。而综观上列诸本的校注与研究成果,既是动态的老学研究史,也是老学在不同时代的重新建构。

三

从现存《老子》文献来看,老子的文化本体论是自然观,是由人生体悟自然以阐明“道”、“德”之根本的“人文自然”(参见刘笑敢《老子古今·导论二》)。我们研读一部经典,往往通过一些关键词的解读,来把握其核心思想。解读《老子》,自韩非《解老》、《喻老》以来,历代注老诸家对诸如“道”、“德”、“有”、“无”、“虚”、“静”、“水”、“慈”、“雌”、“妙”、“自然”、“谷神”、“玄牝”、“柔弱”等一系列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都成为探寻老子思想的焦点。比如陈鼓应在他的《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一文的“注五”有段分析“有”“无”的解说:“《老子》十一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相生”),是指现象界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而对《老子》中“道”与“德”的分析,更是注《老》诸家探讨的关键。这种分析又或繁或简,如高亨《老子正诂·通说》论“道”有十种质性,分别是“道为宇宙之母”、“道体虚无”、“道体为一”、“道体至大”、“道体长存而不变”、“道运循环而不息”、“道施不穷”、“道之体用是自然”、“道无为而无不为”、“道不可名不可说”;论“德”二义:“道之本性”与“人之本性”。此取“繁”之义。取“简”之论亦多,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分“道”为三类,即“道”的实存意义、规律性与生活准则。

“道”确实是《老子》五千言的核心问题。从文化史的发展来看,老子论“道”的最重要的贡献是自然论。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认为:“由宗教的坠落,而使天成为一自然的存在,这更与人智觉醒后的一般常识相符。在《诗经》、《春秋》时代中,已露出了自然之天的端倪。老子思想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上学的宇宙论。”落实于老子“道”论及其内涵,其说是言之有据的。就自然论而言,老子首先对自然性的“天”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解释系统,使之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形上学的宇宙本体论。如《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把不可名状的玄虚之“道”展开,并通过“有”“无”之“徼”“妙”,于玄玄幻境中显现其对大自然本根探索的思绪。另一方面,他由此“道”的本根推衍出系统而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结构,这便是《老子》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对《老子》中的“道”进行分析,又可归纳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由物的存在推求宇宙的本原。《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不受时空限制,而又融入时空。“道”具有超越性,因为其不受物态生灭变化的影响;而又内在于万物,因为其能够生长、覆育、畜养万物。其间“人法地”以及于“道”的逻辑推衍,则表明了老学在说明宇宙本体与特性的同时,也阐明了以自然论为本的融通天人(以“人”体“天”)的文化本位意识。

第二个层面是“有无相生”,即以超现象的“无”为本,阐发“有无相生”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对老子“有无相生”的六对命题,刘鼒和《新解老》评曰:“有有斯有无,有难斯有易,有长斯有短,有高斯有下,有高声斯有低声,有前斯有后,皆比较而成耳;使从根本上取消,并一名亦不立,则他名亦遂无由而生。”这从哲学范畴论及矛盾统一律着眼,而忽视老子在六“相”后分别缀以“生”、“成”等动词与形容词,已使矛盾的双方以演变、变易、互变的形态生动地一体呈现,达到一种玄和的境界。所以对自然物的关注,老子重视“当其无”的功用;落实于人事方面,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超验功用。

第三个层面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由自然观派生的政治理想。《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又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由于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即“道法自然”,所以人应当效仿道的自然无为;而自然运行有着极强的规则,人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自然大化的运行规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由此可知,老子论“道”,在“法自然”,即始终如一地遵循自然论的原则。而由“道”观“德”,我们又不可忽视老子处衰周之世,为衰世之文,所以不仅表现出被扭曲的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而且内蕴着体现自我与拯救世道的人生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子的“道论”就是“人论”,从而奠定道家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许结《老子讲读》节选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