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细说“经年”

金文明

人们在阅读古代诗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经年”这个词。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

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黎锦熙先生主编的《国语辞典》收录了这个条目,其释文为:

【经年】谓经过一年。

这一释义是否正确?我们且来看两条书例:

宋之问《登总持寺阁》诗:“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赵雍《七夕》诗:“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

前一例写的是东京洛阳城外陌上的杨柳。读着这样的词语,人们的眼前就会出现暮春时节长条飘拂、飞絮漫天的凄迷景象。后一例写的是农历七月七日民间结彩穿针向织女乞巧求福的传统习俗。这两种情景都是一年一度才会遇到的,所以这里的“经年”只能是“经过一年”的意思。

不过,在肯定了“经过一年”这个基本的常用的意义后,还应当明确:这所谓的“一年”,并不限于整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有时经过不足一年,有时超过一年不到两年,都可以称“经年”。例如:

(1)《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曰:“庄周之称郊祭牺牛,养饲经年,衣以文绣,宰执鸾刀,以入庙门,当此之时,求为孤犊,不可得也!”

这里“养饲经年”的“经年”指多久呢?经查考,“庄周之称郊祭牺牛”的典故出于《庄子•列御寇》:

“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菽),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成玄英疏:“牺,养也。君王预前三月养牛祭宗庙曰牺。”

在“郊祭牺牛”出处的《庄子•列御寇》一文中,虽然已经找不到“养饲经年”这句话,但在唐代训诂学家成玄英的《庄子》注疏里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君王预前三月养牛祭宗庙曰牺。”可见“养饲经年”就是预先饲养三个月。退一步说,即使需要延长一点饲养时间,也绝对要不了一年。这是一个“不足一年”可以称为“经年”的例子。

(2)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此例写的是“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故事。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于范阳。十五载(756)六月十二日,唐玄宗逃离西京长安,十四日至马嵬驿突发兵变,玄宗被迫将杨贵妃缢杀于佛堂。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改元至德。次年(至德二载,757)九月末,唐军收复西京。十二月四日,太上皇玄宗从蜀地回到长安。由此可见,玄宗从马嵬驿缢死杨贵妃到返回京城长安,前后约为一年半。所谓“悠悠生死别经年”,这“经年”超过了一个整年,但是不到两年。如果有人说超过一年就不能称“经年”,显然不合史实。

除了上述“经过一年”(包括不足一年和超出一年不到两年)这个基本意义以外,“经年”还有其他两个不太为人了解和重视的义项:

(一)“经年”可以泛指终年,一年到头。

试举两例:

(1)白居易《沐浴》诗:“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

(2)李远《闲居》诗:“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买药经年晒,留僧尽日棋。”

前一例中的“经年不沐浴”两句,是说一年到头不洗澡,以致尘垢积满了肌肤。这里的“经年”显然泛指日子很久,不会是确指一年的时日。后一例的“买药经年晒”,也是指买来了中药材后,一时用不完,为防霉蛀,便一年到头放在太阳下晾晒,不可能指晒了整整一年三百六十天。没有哪个傻瓜会这样去计算的。当然,碰上阴雨天气他也会不晒,但一有太阳则必晒无疑,于是便笼统地说它“经年晒”了。这个“经年”只能理解为“一年到头都是如此”,而不应解释为“经过了整整一年”。

(二)“经年”可以解释为“多年”、“好几年”。

先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古今汉语实用词典》“经年”条目的解释: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藏稿经年I经年累月。

这里的释义,比起《国语辞典》来,增加了“多年”的内容。对照所举的例语,“经年累月”义为“经历很多年月”(《现代汉语词典》),“经年”就是“多年”;但“藏稿经年”就难说了,可以认为藏了一年,也可认为藏了多年,所以词典的编者才把释义写成了“经过一年或多年”。这种模棱两可的做法,正说明了编者在无法确定具体年份的情况下所表露出来的无奈。类似的书证很多,这里试举一例:

柳永《雨霖铃》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是柳永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但“此去经年”到底指经过了多少时间,却引起了人们不同的解释。因为此句完全是作者对未来的悬想和推测之词,这次分手将会是一年、两年还是五年、十年,谁也无法确定。因此朱东润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注解说:“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许海山先生则在他主编的《中国诗词曲赋大观》中将此句翻译成:“这一次分别也许会不只一年。”你看,“经过一年或若干年”,“也许会不只一年”,确切的时间到底是几年,你能说得准吗?

不过,尽管像上例中的“经年”一时无法确定究竟是一年还是多年,但据我过去阅读所及,确实有不少用例中的“经年”是可以考定为“多年”、“好几年”的。这个义项应当收录到我们新编的词典中去。下面也试举两例并略加考辨:

(1)《晋书•简文帝纪》:“[咸安元年]十二月戊子,诏以京都有经年之储,权停一年之运。”

东晋的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全国各地每年都要把收获的粮食按定额运往都城存进国库,以供皇室和臣民们食用。可是在咸安元年(371)十二月,简文帝却特地下达诏书,让各州郡暂停一年向建康运送粮食,其理由是都城已“有经年之储”。这个“经年”,显然只能理解为“多年”、“好几年”。因为解释成“一年”,那就意味着建康只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再停运一年,到明年年底,叫京都的皇室和臣民吃什么去?一旦发生战争又该怎么办?作为一国之主,简文帝怎么可能像白痴一样去下达这样一封诏书呢?

(2)《世说新语•贤媛》:“贾充妻李氏作《女训》,行于世。李氏女,齐献王妃;郭氏女,惠帝后。充卒,李、郭女各欲令其母合葬,经年未决。贾后废,李氏乃拊,葬遂定。”

据《晋书》及《通鉴》等书记载,大臣贾充前后娶过两个妻子李婉和郭槐。李婉的长女贾褒当了齐献王司马攸的妃子,郭槐的女儿贾南风当了晋惠帝的皇后。李婉曾经与贾充离婚别居,直到去世也没有回来。贾充死后,贾褒提出要让母亲李婉与父亲合葬,但遭到贾后南风的抵制、反对,因而“经年未决”。直到贾后被赵王司马伦废黜并毒死,李婉才得以与丈夫贾充合葬。经考证,贾充死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而其女贾后被废则在晋惠帝永康元年(300),是以李婉与贾充合葬当在贾充死后十八年才得以实现。因此,所谓“经年未决”的“经年”绝不可能是“一年”,而应当是“多年”。

(原载《咬文嚼字》2009年第8期)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