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个皇帝把韩愈贬往潮阳的?
一一读余秋雨《中国戏剧史》札记之一
不久前,《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中国戏剧史》出版了。有朋友送了我一册。闲来随手翻翻竟然又发现好多处文史差错。其中有的比较冷僻专门,考证起来颇费周折,但有的则稍加点拨,即不难明辨。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余秋雨先生在该书第46页上写道:
据记载,唐代咸通年间著名演员李可及曾在唐懿宗面前表演过参军戏《三教论衡》。这个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对唐懿宗提出讽谏,而是嘲弄了社会上的宗教观念。对此,当时有人认为是狐媚不稽之词。照理,这对李可及来说仍然是危险的,因为唐懿宗对宗教的事情很敏感,曾为此贬谪过身踞高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在贬途中写下的悲剧性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人所共知。(余秋雨《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在这段文字里,余秋雨一共提到了三个人,即唐懿宗和他的两位臣子:一位是为他“表演过参军戏”的“著名演员李可及”,另一位则是被他“贬谪过”的“身踞高位的文学家韩愈”
我不是一个专治唐代文学的人,但在大学里曾经读过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知道韩愈在长安任职时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被皇帝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即潮阳)去当刺史。这位皇帝是唐宪宗而不是唐懿宗。查《新唐书》皇帝本纪,懿宗(833-873)是宪宗(778-820)的孙子。韩愈(768-824)与宪宗同辈,他去世的时候,懿宗还没有出生,怎么可能去贬谪韩愈昵?余秋雨这样大大咧咧地乱说一气,从治学上讲,确实是不够严谨的。
余秋雨在同页上注明这段文字出自高彦休的《唐阙史》。我查了该书卷下的《李可及戏三教》,发现其中只记载了李可及“咸通中''为宫廷优人(演戏的人),曾在延庆节(唐以农历七月四日懿宗生日为延庆节)那天演《三教论衡》于宫中,由于所述十分风趣,致使“上意极欢,宠锡甚厚”。“咸通”是唐懿宗的年号,因此这里的“上”就是指唐懿宗。全篇文字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涉及生活在唐宪宗时代的韩愈。实在不知道余秋雨怎么会想到让他起死回生再去潮阳走一回的。
余先生在本书的《新版自序》中,极力强调要“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这话本来并不错。但史识再重要,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顾史料而信口开河。要知道这类差错一多,你在学术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还怎么让人相信呢?
(原载于2006年7月21日《文汇读书周报》第3版“读者短笺”)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