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诗经》中“绳绳”义音考

雾中松柏

关于《周南·螽斯》篇第二章第四句中“绳绳”何解何音,经过阿艾对诸多资料的梳理后,可以进一步介绍如下信息。

一、“绳绳”何解

1. 《毛传》——绳绳,戒慎也;

2. 朱《诗集传》——绳绳。不绝貌。

显然朱熹对这个词的解释与《毛传》不同。

《毛传》所本的是《尔雅·释训》:绳绳,戒也。清人陈奂在其《诗毛氏传疏》中对该句作疏曰:《传》用《尔雅》而益其义,云戒慎。马瑞辰所按同陈说:《传》本《尔雅》“绳绳,戒也”为训。只是,陈奂认同“戒慎”说,而马瑞辰不认同,反而认同朱熹的“不绝貌”说。另一位清人方玉润直接引用朱注“绳绳不绝貌”。一比二。

在《大雅·荡·抑》中,也有“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句。有意思的是,陈、马在注疏《螽斯》的“绳绳”辨义时都援《抑》中的此句作例,却得出相反的结果。

先看陈奂,其疏甚详:

《抑》“子孙绳绳”,《笺》(郑笺)绳绳戒也。《管子·宙合》篇“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淮南子·繆称》篇“末世绳绳乎,惟恐失仁义。”并与《诗》绳绳同,是绳绳之为戒慎,其训古矣。绳慎双声,故《下武》“绳其祖武”三家诗作“慎其祖武”。《韩诗外传》云: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这段疏文先介绍了《抑》中的“子孙绳绳”句,郑玄的《笺》也释为“戒”。然后举两篇古文中句子,含“绳绳”字而句含“慎”意,且因“并与《诗》绳绳同”,得出“绳绳”训为“戒慎”义无差又历史弥久。接着给出一层“绳慎双声”的解释,来说明《大雅·文王·下武》句(古文版)在《三家诗》(今文版)中易“绳”字为“慎”字,从字音声母相同(双声)的角度来印证“绳”训“慎”义之理。又举《三家诗》中的《韩诗外传》句(出处在卷九之二“田子为相”末)来进一步说明。整个论证十分完整。

再看马瑞辰,其按甚简,但理由鲜明:

《传》本《尔雅》“绳绳,戒也”为训。但以诗义求之,亦为众盛。

马瑞辰对“绳绳”之义理解的视角不是仅凭字书典籍,而立足于对章句的通释。这或者也是朱熹所注“不绝貌”的思路。

更有意思的是马在紧接其后的按语:《抑》诗“子孙绳绳”,《韩诗外传》引作“承承”,谓相继之盛也。

查《汉典》“承承”词条,其解释为:

谓代代承继。《韩诗外传》卷六:“《诗》曰:‘子孙承承,万民靡不承。’”

这同马瑞辰所引正合,其解释“谓代代承继”也与马按语“谓相继之盛也”相若。点击《韩诗外传》处的链接可进入本句出处,在卷六之七“吾与子”末。

但是,“子孙绳绳(承承),万民靡不承”句在古文《毛诗》和今文《韩诗》中用字不一,陈、马对同《诗》同句同位但不同用字的“绳绳(古文)”与“承承(今文)”解释也迥异。陈谓“戒慎”,马释“继盛”。看来《汉典》所引从马。

还有更有意思的。

《韩诗外传》不是韩晶(西汉燕地人,《三家诗》中《韩诗》的主传人)直接对《诗经》的注释,而是在各篇述录(轶事等)后用一句《诗经》章句作本篇之结,以应篇义。《诗经》有两个篇章,都有“子孙绳绳(承承)” 句,一在《周南·螽斯》:“宜尔子孙,绳绳兮”,另一在《大雅·荡·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韩诗外传》对这两句的引用分在两篇轶事中。马、陈各采一篇引用。

如前述,陈奂疏:《韩诗外传》云: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言母使子贤也。其出处在卷九之二“田子退金”篇。巧了,这篇“田子退金”广被我国初中一年级(七年级)语文教材所采,网上可以查到。但是,教材中的这句为: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其同陈奂疏文有异有同。异在“承承”而非“绳绳”,同在“言贤母使子贤也”。看来语文教材用《三家诗》之今文“承承”,多半是《韩诗外传》本来面貌。陈奂所引虽出自《韩诗外传》,但所用字却是古文“绳绳”。但无论绳、承,其义一:戒慎。

不过,在《汉典古籍》中的《韩诗外传》卷九,“言贤母使子贤也。”一句并不在第二篇“田子退金”末,而在第一篇“孟母戒子”末。这两篇都以: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来表达篇义。阿艾查了网上的其它“卷九”版本,皆同。这就奇怪了。是谁把“言贤母使子贤也。”一句放错地方了?如果是陈奂,那么语文教材当不从陈奂出,可也与奂同。所以,看来是网上文献互相拷贝,不加稽核,抄错章节,放错地方的可能性更大。

如此,则《毛诗传》、《韩诗外传》,无论古文或是今文,在“宜尔子孙绳绳(承承)兮”中对“绳绳(承承)”的注释都一样:戒慎。郑笺亦同。那么,朱熹的注解“不绝貌”错了么? 马瑞辰、方润田同意朱注,“以诗义求之,亦为众盛”的判定也错了么?

查《汉典》“绳绳”词条,给出二解。一曰“戒慎”,第一个例证正是《管子·宙合》篇“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与奂同。二曰“众多貌”,第一个例证恰取《周南·螽斯》第二章,并朱熹《诗集传》释义。另取《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於无物。”句等,及唐文明文清文中句。如此说,《老子》句中的“绳绳”当为“众多貌”义。这会是朱熹注《诗》中“子孙绳绳”为“不绝貌”的参照吗?“众多貌”与“不绝貌”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此外,从作品时间论,《周南·螽斯》的成章年代按理应远早于《老子》。当年《诗》中所用的“绳绳”字(古文)和“承承”(今文),或许正有别于《老子》时代“绳绳”的赋义。所以朱熹如果参照《老子》句作注,是不是找错对象了呢?

再回头统读《周南·螽斯》三章。

诜诜、薨薨、揖揖三词皆在“羽”后,《毛诗传》都训为“众多”或“会聚”。马瑞辰谓之“皆形容羽声之众多耳”。陈奂不这么认为。他依据《毛诗传》本诗前的“小序”、“大序”意:“后妃子孙众多。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认为“螽斯”为后妃之比,诜诜、薨薨、揖揖“言后妃子孙众多也。”这就将“羽”字给撇开不顾了。陈似泥于“序”的说教,而不可取。朱熹间接地将“羽”义放入注释,以螽斯“群处和集”“群飞声”、“会聚”来阐述。

振振、绳绳、蛰蛰三词皆在“子孙”后,依《毛诗传》分别训为“仁厚”、“戒慎”、“和集”,义分三种。依朱熹,依次注为“盛貌”、“不绝貌”、“多”,义无大别。如果迎合“诗序”的“子孙众多”的意思,那么朱注训三词取义相近,皆取“多”义,就显得更连贯、更纯粹、更符合;而《毛诗传》训三词不同赋义,说教的意味强多了。所以说,马瑞辰赞同朱注,说“绳绳”一词“以诗义求之,亦为众盛”自有他的道理。但是“绳绳(承承)”取“戒慎”义,又符合《尔雅·释言》,且今文、古文其义一也。也有它的道理。

二、“绳绳”何音

这个问题提出得有些出乎意料,但是还真是一个问题。

查《汉典》“绳绳”词条,首先看到在“拼音”侧给出了mǐn mǐn。下面一行“解释”条目旁,有注音为shéngshéng。

网查,有的省用七年级语文教材明确“绳绳”二字按mǐn mǐn读。又查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在【标韵】一节中说“绳,十蒸,同本韵”。就是说读作shéng。

那 mǐn 的读音从何而来?说不定这还真的是“绳绳”的古音本读,这个自有行家来论证。阿艾只是从“蠅字入黽(mǐn)部,繩爲蠅省聲”(《说文》段注) 想象一下。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