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语林之獬:何谓“水浅而舟大也”?

AIAI

作为近代史上的著名争议人物,李鸿章注定逃不掉“后人争说李中堂”的命运。

这里不想讨论对李氏的评价,只想讨论一个阅读理解问题。

现在,只要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 李鸿章, 水浅 两个关键词,迎面而来的将是

无数网页引用的毛泽东对李氏的评价——水浅而舟大也。

对于这个评价的解读,众多网页几乎完全一致,比如南方人物周刊的《李鸿章 舟大水浅无力回天》为例:

正如毛泽东评价李鸿章的那一句:“舟大而水浅也。”他是个强人,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末路了,大舟被小水所误,徒劳搁浅,是个人在时代中的悲剧。

又如网文《毛泽东评李鸿章“舟大水浅”》:

李鸿章是有一番政治抱负,而且他具有杰出的才能。可惜他生不逢时。清王朝已是一盘散沙,一汪浅水,李鸿章这只大舟在浅水里既然不能乘风破浪,就只能搁浅,成为一只开不动的石舫。所谓时势造英雄讲的就是这个理。

毛泽东也是一只大舟,却得到了一片大海。

可见,众人都将舟大理解为李鸿章的才具大,而将水浅理解为李氏所处的时世限制。

这里不关心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只关心这是否是毛泽东的本意。

让我们来看看上下文,这个评价出自毛泽东读《庄子》的心得: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

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跼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

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

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

及其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1913年10月至12月《讲堂录》

上面黑体字是庄子原文,其后是毛的感叹。

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只是一句水浅而舟大,而是有明确的前后对比。

李氏

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时,十分顺利。)

而

及其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

(主持国政和外交时,处处失败。)

对于这个鲜明的对比,毛泽东认为前者是杯水芥舟,刚好匹配,而后者是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很明显,毛认为李鸿章的才具只有杯水之量,处理农民起义的任务如芥舟之小,杯水可行芥舟,所以李氏“平发夷捻,所至有功”。

而“登坛□理国交”的任务如杯之大,置杯于李氏的杯水之中,结果自然是

置杯焉则胶

所以李氏“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

这只是段很简单的文字,不知道为什么误解会广泛流传。

另外说一句,毛在此虽然并没有如当前流俗读解那样盛赞李氏之才,但是明确地把李氏之败归为他的能力问题,而不是建国后宣扬的品质问题。

李氏尽了力,但他能力实在有限,杯水难载大舟,如此而已。

并不是抹黑者所说的蓄意卖国。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