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林之獬:《二十四诗品-冲淡》解说二则
AIAI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精美的语言以诗论诗,概括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
同时,由于诗无达诂,以诗论诗的方法又在理解上留下了相当大的余地,所以对之的解读赏析是相当必要的。
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的《<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要谈的是该文对《二十四诗品-冲淡》解说的两则可商之处。
原文:
素处⑴以默⑵,妙机⑶其微⑷。饮⑸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⑹,荏苒⑺在衣。 阅⑻音修篁⑼,美曰载归⑽。遇之匪深⑾,即之愈希⑿。脱有形似,握手已违⒀。
张先生的解说是:
⑾、匪:不。匪深,不深。无心而遇,所以说“遇之匪深。” ⑿、即:就、接近。稀:少。这两句是说:静默自守的人,无心追求什么;纵或有意追求什么,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两句皆形容恬淡自足的心境。 ⒀、脱:假若。违:违背。这两句是说:若有形迹可求,刚一把握,便觉得这太执着了。两句仍是形容淡泊自足的心境。袁小山曰:狮子搏兔用全力,终是狮子之愚。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二句张先生解说为静默自守的人的心境,对愈字没有交代,似乎还把即解释为既使———“纵或”。
其实这里的即,是接近的意思,现在常用的若即若离仍然保留了这个含义。
原文讲的是冲淡之境的特征:可遇不可求,遇上它,不是深求的结果,而接近它,所得却更少。
要理解这两句,最好参考《道德经》第十四章。(我认为冲淡这两句实际上脱胎于此。事实上,冲淡之冲,也是道德经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冲,意为空。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张先生把握手已违的违解释为违背,同样是犯了用今义解古文的错误。
这里的违,不是违背,而是离别,同样,今天常用的久违了仍然保留了这个含义。
人与人之间要表达亲密,常常要以握手言欢的方式。
而对于“冲淡”这种诗境,妙在若有若无,不可落于痕迹,一旦过于着力,这种诗境就消失了。
也等于说,面对一个你所追求的人,一握手就已经是离别,追求亲密只能适得其反.
文/AIAI 画/薛敏
来源:汉典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