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说史(十)
《资治通鉴》卷66,汉纪58,建安15年有记载: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试译如下: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重任在身,执掌权力,不能不学习。”
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做博士吗?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事多,但谁会像我这样忙?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得到很多好处。”
于是吕蒙开始读书。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时,与吕蒙谈话,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再不是吴郡那里的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刮目相看,大哥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晚呢!”
鲁肃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才分手。
感想:
这段小文说了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现代社会时间紧张,很多人参加工作后都会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了学习。很久以前与儿女闲聊,也有时间太紧无暇读书之词。
我以为每天挤出一小时还是可以的,如能坚持,一年下来就是365小时。试问我们在大学里的专业学科,以教学大纲计,哪个学时能达到365小时呢?如果以一生来计算,我们能多读多少书,多学多少知识啊!
就是再懒得读书,把每日微信、网上的传言分析一下,找度娘寻一下答案,也能长不少零碎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会收获不小,而且还可以在查证过程中增加自己的辨识能力,不至于人云亦云,盲目传谣了!
总说自己没时间,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开脱。
吕子明只是个武将,听了孙权的话开始读书,等到鲁肃再见到他时,已经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吴下阿蒙”。这说明学习不是一定要有职务限制、年龄限制和时间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时间,坚持下去就会被人“刮目相待”。
年轻人如此,老年人也一样。
人到六十岁,大多数人都退休了。忙碌了一生也应该休息了。但离死的时间节点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那么在退休到死亡之间的这段时间,我们应该怎么渡过?
可以帮子女带带孩子;
可以利用闲暇出去游山玩水;
可以尽性的在广场上撒会欢儿;
可以在路灯下打打麻将……。
但无论我们怎么选择,都应该换一种理性的方式。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的年龄。说得直白点,就是要积极地等死。
怎么积极地等死呢?就是要习惯学习。把身边的小事琢磨一下,你会发现再小的事也能蕴涵着大学问呢。
和对年轻人的算法一样。只是我们时日无多,就先暂定十年吧,那么我们就会有3650个学时!
如果给子女带孩子,说不定能总结出一本《育儿心理学》。
如果外出游山玩水,说不定能写出新版本的《徐霞客游记》。
如果乐于跳广场舞,说不定能编一套独特的《老年健身舞》或者写一本《老人返老还童之吸星大法》。
就算是在路灯下打麻将,也说不定能整出一本《论144张麻将牌的排列组合及和牌概率》。
仔细想想,一天读一小时书,真的不是很难呢!
希望朋友们不要甘做“吴下阿蒙”,早日让人“刮目相待”。
扩展阅读: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