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老白说史(七)

李小白

《资治通鉴》卷六十中记载了一件小事。

原文:

王烈器業過人,少時名聞在原、寧之右。善於教誘,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以勸為善也。」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


试译之:

王烈器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型被杀,只求不让王烈知道。”

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

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有许多争执的人去请王烈裁决,有的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退回去,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


感想:

这个小故事表面上是说王烈“善于教诲”,但我感觉更深刻的是在于“良知”。

偷牛的人应该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却本能地知道“偷”是错的。因此王烈说他“有耻恶之心”,并因此送给偷牛贼一匹布,劝偷牛贼改恶从善。

偷牛的人应该不富裕,如果他牛羊满圈当然不会去偷。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去偷,就是失了“道”。这里面的是与非显而易见。偷牛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还没有被处理,就知道自己错了,就是说他心里还有明确的是与非的界线,也就是“良知”吧。

近些年来搞经济建设,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钱上,因为钱袋子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搞到钱,绞尽脑汁巧立名目强取豪夺而忽略了是非判断,那就大错特错,是失“良知”了。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良知”,也就是常被人说的“是非观”。

我认识一个人,为了淘金去了国外,不久购得了一处海边别墅。本来很高兴的事,到手后却发现该房子结构上存在严重问题。她没有选择通过合法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马上悄悄地对房子进行装修,用极其奢华的装修手段掩盖了严重的结构缺陷,并旋即转手卖掉,从中大赚了一笔。回国后接受一个电视台的采访,当问及她在国外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时,她竟然把这件事说出来,认为是自己在海外坑了外国人,取得的“第一桶金”,言语之间极为骄傲。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不光是主持人大加赞赏,到场的嘉宾也都报以掌声。

事后,我把这个人的电话从我手机中删除了。我想,但非有点“良知”的人都会判断出个对错,我们的“是非观”怎么了?如果说物质文明关系到生活的质量,那么精神文明却关系到人的品格。几千年前的偷牛贼都能自知对错,而我们现代人却被经济大潮裹挟得连是与非都辨不明白,还谈什么几千年文明!

我不是想搬弄是非,但是非观真的很重要,它关系到我们的良知。没有良知,何来善念。现在进入了法制社会,但不可能每个人都熟识法律法规,只要心存善念,守护好我们的良知,也是最基本的自爱吧。

至于那些用地沟油做食品,用工业盐代替食盐,用三聚氰氨兑牛奶之类的聪明人,已经不是失了良知,而是丧尽天良了。这些人只能绳之以重法,而不是教育了。


相关资料:

王烈,字彦方(141-219),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时师从陈寔(shí),闻名遐迩。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并多次拒绝曹操的聘请。七十八岁时病死于辽东。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